-
王晓阳:一个记者的散文观和历史情结
以一个新闻记者的身份介入文学创作,这在过往的文学创作历程中,可以说时有发生。人们所关注的,并不是这个作者的记者身份,而在于他或她是否有新颖的文学观,以及如何在作品中恰当地展示这种文学观,既充分展示出其...[详细]
-
“你不得不用徘徊的语词……”
曾不止一次听杜绿绿说过,她开始写诗很晚,我推测,她说的“开始写诗”是指自觉地接受了某些已为人熟知的现代诗写作律令,而非从用纸笔分行涂抹算起。比如她的诗里很少直白的抒情,即使言及自我也总是采取一种沉思的...[详细]
-
觉醒·重塑·超越——从《经山海》看当代文学新型人格建构
摘要:《经山海》在反映新世纪社会生活风貌、开掘新的时代精神要素、拓展新型审美领域、书写当下乡镇中国经验方面,开启了一个路径和方向。从被轻视的“蒿草”到顶天立地的“楷树”,文本对女主人公吴小蒿这一精神人...[详细]
-
《陇关道》:陇关道上,那寂静的河水
他们生活在塬上,他们也是塬下洮河寂静的河水。十几年的跨度不足以见证沧海而为桑田,却足以见证普通人的成长、衰老,甚至死亡。西北可能是中国集合最多矛盾元素的地区。简单以时代划分,秦汉隋唐的西北与晚清民国的...[详细]
-
《冰壶秋月》:书生本色,依然如故
1987年,我和吴承学结婚第五年,他去了上海读博士,我在广州当记者,我们住报社宿舍,家中别无长物,惟书多。那时日子清贫,聚少离多,心中却充满希望。一转眼,我们结婚已经38年,承学也已经是大学教授,读书...[详细]
-
成长的烦忧与教育的困境
白小云的短篇小说集《牵着蜗牛去散步》收录了她近年来创作的十部短篇小说,以教育题材为主。这些小说的出现,可以说与她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经历有关,也与她一直关注和思考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的思维习惯有关。作...[详细]
-
重读《雨,沙沙沙》:做梦、发痴与爱的可能
原标题:做梦、发痴与爱的可能——从作为“处女作”的《雨,沙沙沙》说开去一、缘起王安忆非常重视“处女作”,她的复旦大学小说讲稿《心灵世界》的第二讲就是“处女作”问题。她说:“我非常重视作家的处女作。我觉...[详细]
-
蒋韵小说《我们的娜塔莎》:传奇不老
“那个名叫‘我们的娜塔莎’的餐厅会在哪里呢?”读完小说,我的第一反应是在记忆里搜寻,试图找到这间餐厅位于这个城市的哪个角落。就是这样,当你知道一位作家笔下写的是你所在的城市,总是不自觉地要去对号入座。...[详细]
-
喻永旺的文学情结——《苔花集》后记
40多年前,我和喻永旺在赣江边,进行过一次疑似文学性的对话。那时,我们在赣江边上的昌北学校读书,处在初中阶段,他比我高一届。因几个语文老师的提倡,初中部掀起了写作文的热潮,大家明里暗里较着劲儿,看谁写...[详细]
-
生命的流程和铭刻——读小说《最后的牧歌》
小说《最后的牧歌》一开篇就描写了一幅牧牛图,两个赤裸的农村少年骑在牛背上从乡间走过。背景是个天蓝田绿旭日东升的早上……作者就是这对少年中的一个,他勾画的就是几十年前的“自己”。他的作品之所以以“最后的...[详细]
-
育邦:经验世界与“天真的时刻”
一种从中年开始的诗歌,有如育邦《迷楼》一诗所说,“背叛肉体与远方/仿佛我们从来都不曾年轻过”。生命真正的青春期是社会历史特性赋予的,一如虚无气息也隐隐来自历史属性。育邦却把它转向了非历史的佛学意味的领...[详细]
-
有关“沧桑”的诗学——论宋炜的诗
时间作为表达方式卡林内斯库认为,颓废的概念“就像人本身一样古老”[1]。在他看来,作为一个概念,颓废一开始便伴随着线性的时间观才得以确立。颓废得益于基督教的末世论观点:一个不可避免的“终点”使人正视时...[详细]
-
高洪雷《大写西域》:细处落笔,“大”写历史
西域,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它就是神秘的代名词;西域,它意味着古老悠久的历史、丝绸之路的驼铃、多情奔放的胡女、令人如痴如醉的异域风情;西域,它从时间的长河中走来,一身黄沙、面目模糊。读过传统文学的人,应该...[详细]
-
王安忆《长恨歌》:浮生一记,长歌当恨
初读王安忆的《长恨歌》,读前几章便能感知出王安忆的语言功力:小说中夹杂着散文,细腻温婉,仿佛秋夜海边酣然一梦后,日出时推开窗,金色阳光下,那沁人心脾的海风,却又能恰如其分地描绘出你心底的那根刺。王安忆...[详细]
-
马识途《夜谭续记》:龙门阵里的人性深度叙事
马识途先生106岁时出版的《夜谭续记》,讲了十个十分精彩的故事。马老及其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传奇。这不仅在于他百岁高龄仍笔耕不辍,而且在于他以自己的百年人生经历,观察体悟时代变迁与人性善恶,贯穿性思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