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等舱》:写出一代人的信与真
我是在飞机上读完黄佟佟的《头等舱》的,几乎是一口气读完,有一种久违的阅读快感。这部小说当然可以说是关于主人公李晓枫的成长史,但其实更是上世纪90年代四位优秀女大学生互相纠缠的人生遭际,30年以后,她们...[详细]
-
沉重的前提与漫长的心结——有关中国都市文学的断想
●摘要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以及作家对现实的不同认识等诸多因素,中国都市文学的轮廓依然模糊不清。正如那些背负着坎坷与代价的“进城”故事以及不时流露的乡土情结,中国所承载的历史与所在的现实让中国都市文学不可...[详细]
-
《听见猫声》:生生不息,绝处逢生
熊德启兄的《听见猫声》是一篇意味深长的小说。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几乎没有矛盾冲突,但这反而让小说具有了别样的韵味,看似平平淡淡的生活描写,实际上让读者更加贴近人物内心,体会他的悲与喜、爱与痛,哭笑抑或麻...[详细]
-
寻找生命和历史的记忆——读格绒追美长篇小说《隐蔽的脸》
我相信,格绒追美是带着激情和“野心”去创作《隐蔽的脸》这部长篇小说的。《隐蔽的脸》无疑是一部恢弘的作品,富有史诗的博大和壮丽。主人公晋美是无形、虚无、后投胎为人的精灵,他自由地穿梭在时空隧道里,飞翔在...[详细]
-
丁东亚:世相的光影在水中消融
欲治好茶,先藏好水。小说写作亦如是。对小说写作者而言,一幅画面或一个意象灵光一闪,犹如一粒石子落在平静水面,涟漪漾开,牵动想象,风与物随之涌来。当然,这只是一篇小说萌芽的一种可能,如何用词语将画面或意...[详细]
-
侦探小说研究中的类型理论与“远读”方法随想
随着弗兰科·莫莱蒂“远读”(DistantReading)概念的提出及其在英语世界所引发的广泛讨论,另一个与之相伴而再次受到关注的文学研究范畴就是“文学类型”。众所周知,自英美新批评蔚然成势以降,“文...[详细]
-
《太行沃土》:为历史存照 为时代立言
《太行沃土》是一部扎根泥土、扎根人民、紧贴现实的新时代大书。作为一部纪实性的文学作品,作者站位高、思考深,始终体现着人民性的创作宗旨。作品打通了革命历史传统与当今现实的联系,实现了两种红色文化的无缝对...[详细]
-
冯骥才《艺术家们》:背弃艺术者,美自然弃他而去
冯骥才修改完《艺术家们》第七稿后自拍留念“在当今流光溢彩、变换无穷的社会中,谁会这样精准地抓住了时代特有的本质、生活的脊梁、时代沉默而可敬的灵魂,并为之付出?当然只有真正的艺术家。”1942年出生的冯...[详细]
-
逃逸者说——观察城市文学的一个角度
一在“有关当代城市生活的消息”标题栏下,三位小说家分别上传了这样的场景:租房者站在被大火吞噬的房子前冥想(顾湘《炖牛肉》);年轻教师假装失声,正在上一节不用说话的课(蔡东《照夜白》);分裂者结束生命前...[详细]
-
为时代而唱的现实主义赞歌——《风吹蒿莱》读后
报告文学是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现实主义题材文学作品,它含有新闻报导的特点,不仅具备及时性,而且具备新闻报导意义上的真实性;同时,报告文学又不同于一般新闻报导的简单实录,而是通过选择提炼,在保证真实性的...[详细]
-
《婀娜万福》:国风流韵,“婀娜”到人间
在中国当代作家阵营里,王方晨无疑是一匹冷峻、理性而不失优雅的孤狼,沉声静气地在文学近于无限的空间里开拓着属于自己的疆域。他以小说家超乎常人的禀赋,素净富于承载性的语言,构建着探究人类精神存在的不乏诗意...[详细]
-
《金银滩》:金银滩倒映精神成长
人们的生活命运,时常总是与其生身的地域命运有紧密的关系。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者,即是这个意思。河北省张北县德胜村,位于坝上高原地区,海拔高耸、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寒冷的气候,使得这里不能正常种植庄稼,...[详细]
-
《大凉山走向明天》:跨越千年的大合唱
脱贫攻坚让凉山这块土地发生了“一步跨千年的”历史剧变,而《大凉山走向明天》正是这场历史剧变的见证和书写。《大凉山走向明天》是一部反映凉山州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报告文学作品。这本书初版本有一个主标题:...[详细]
-
高建国《大河初心》:奔涌的大河与赤子之心
庚子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之年。汹汹疫情和遭遇到的各种挑战,将一场严峻考验摆在人们面前。正值全国上下攻克时艰的当口,作家出版社推出了高建国长篇报告文学新作《大河初心》,详披焦裕禄精神诞生的风雨历程,这便在...[详细]
-
王春林:评莫言《晚熟的人》
中国作家莫言在201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有极重要意义和价值的文学史事件。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获奖之后的莫言,到底能不能打破所谓的“诺奖魔咒”,能否顶住荣誉带来的巨大压力,不仅继续自己的文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