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代而唱的现实主义赞歌——《风吹蒿莱》读后
我以为,《风吹蒿莱——驻村笔记》正是这样一部合为时而著的佳作,首先是内容好,它抓住了当下最重大也最鲜活的扶贫攻坚题材。作者既是一位专业作家,又是扶贫点驻村第一书记,双重身份的叠加让他足以有能力完成好这个题材。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期,更需要广泛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在书中,我看到了扶贫干部们把助力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大力整合各类资源、各种要素,推动形成了各方力量踊跃参与、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汇聚起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写好脱贫户的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作者以驻村第一书记的身份,与村民同吃同住,访贫问苦,访贫问疾,深入采访和调研,在干部与群众的双重身份中,为民请命,用自己的才华和热情对贫困户倾囊相助。书中描写了一批可敬可爱的新时代基层乡村建设者形象,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用热情、耐心和智慧化解了贫困户心中对党的扶贫政策的不理解、误解甚至是抵触等情绪,他们与贫困户唇齿相依、鱼水情深,成功地完成了这项艰巨的有历史意义的任务,为党紧密联系群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这部作品的内容体现了报告文学对时代的反映和记录功能。
其次是刻画人物方面做得很成功。报告文学要写人物,但不是“塑造”人物,报告文学中的人物是生活中实有的,不因作者运用典型化而变得高一点或矮一点,胖一点或瘦一点。报告文学作者就是玉石匠人,是以真实的材料雕琢出光辉照人的艺术品。所以说,报告文学是刻划人物,作者应该精心刻划人物。《风吹蒿莱——驻村笔记》通过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映衬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使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努力揭示人物的灵魂和内心世界,认真、精心地刻画人物。每一篇都以两个字为标题,凝练地刻画出一个个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例如《丸子》中那位善于烹饪的老支书,《蛙声》中刑满释放的贫困户石头,《渔者》中的独臂汉子,《命途》中的残疾贫苦户明,《醉汉》中的神奇老兵,《疯娘》中的疯女人秀和云,《非遗》中制作泡菜的能人华大姐等等,他们生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神态、动作呼之欲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三是结构安排合理,书中共有五大章,依循着情感发展的路线安排,第一章从作者的个人感受出发,以薄酒、书屋、音乐、歌唱等个人喜好为切入点,描写他慢慢进入驻村干部这个身份的心路历程,以书为媒、以酒为媒、以乐为媒,作者被美丽的大自然招安,从而“获得了韵味绵长的幸福与快意”,先有情后有意,正是怀着对乡土的热爱之情,作者才能几年如一日地贴近并描写贫困户们的生活,第一章的后三篇和第二、第三章的15篇都是围绕各具特色的贫困户,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颇具代表性。第四章和第五章着重写景状物,把个人的感受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各个方面相结合,展现了一批脱贫致富的代表人在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中的活跃跃的创造成果,同时表达出作者对梅江边这个小山村“诗与远方”生活的眷恋。
四是语言清新凝练,议论精彩得当。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也就没有报告文学,那种把想象同虚构等同起来,从而认为在报告文学创作中不需要想象的观点是不对的。这一点,书中处理的恰到好处,没有因为议论而冲淡主题,而是恰逢其时地表达出来,对刻画人物形象和深化作品主题起到了很好的提升作用,例如“自觉觉他,自渡渡人,在现代文明的喧嚣中,我们的心灵容易被风尘包裹,偏于冷漠,这或许是在等候更多唤醒的机缘。”再比如:“大坝之下,江水之畔,我有时轻飘得像一只白鹭,有时又沉静得像一块巨石,就像我多年驻村的岁月,有时浮躁,有时安宁。”在抒情议论的过程中,作者没有滥情,而是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自然生发出来,在描写人物的时候,也尽力展现出丰富而复杂的人性,整个作品显得真实而生动。
总之,作者在广泛的阅读基础上、凭着多年笔耕不辍的辛勤努力,以深厚博大的悲悯情怀,在“真”“情”“实”“意”这四个字上下足了功夫,造就了这部报告文学的佳作。其新闻性和文学性兼具的特色,是目前众多脱贫攻坚题材中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不足之处是对有些贫困户故事的叙述还可以更加精炼一些,此外,就是书中的插图太小了,清晰度也不高,看的不过瘾,如果能大一些,甚至配上彩色的图片,会更有现场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作者所描绘的乡村景观。
(作者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