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国《大河初心》:奔涌的大河与赤子之心
焦裕禄是上世纪60年代诞生的先进典型,讴歌和状写的各类作品汗牛充栋,其事迹、精神已经根植人心并融入执政党的健康肌体。历经半个世纪之久,时世、人事沧桑嬗变,以如此题材再度泻之作家笔端,不啻一场自己向自己发起的严峻挑战。然而,捧读作家历经数载倾心打造的这部鸿篇巨制,在叹服作家站位的高企、视野的辽阔以及创作上匠心独运的呈现方式外,又不由不为老典型所赋予的崭新解读和直抵心灵的描述所震撼。如果说焦裕禄是立在党心与民心的一块丰碑,那么《大河初心》即可看成是丰碑的背书,因为书中用新的视角和新挖掘出的第一手翔实资料,不仅完整再现了一个县委书记全心全意为人民的生命轨迹,而且围绕这一典型产生过程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做了全景式俯瞰和剖析,从而对人物精神世界与社会历史背景进行了同步拓展,客观、理性地揭示了这一典型在执政党砥砺前行中,产生与发展的合理性及必然性。这一点,奔流的大河和矗立在黄河东坝头至今仍茁茁壮壮的“焦桐”,皆可为证。
正如1000个观众会有1000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读者在同一本书里也会读出各自的不同。但无论如何评判,最好的书似乎永远只有一个标准:打动人心,荡涤灵魂。《大河初心》正是在宏大格局、深邃思想之下的一部让人心灵受洗的力作。作家如椽之笔建构描摹的精神意象,实现了典型人物塑写在当今之世易为读者所接受的理性跨越,将历史的纵深、地域的广阔和不同时代的律动,放在一个文学经纬交汇点上加以集中表现,极大地增强了作品厚重度和艺术感染力。尤值称道的是,作品大气不失质朴,既自始至终保持了政治站位的高度,又注重了人性的遵从刻画,没有了过往典型塑写的生硬僵平,重新站立在我们面前的焦裕禄,从“南下路上的文艺青年小焦”到工厂车间里的“焦主任”,再到主政兰考的“焦书记”,就是个喊一声能站到你面前的“兄弟”、“大哥”和“叔叔”或“侄子”。他也愿意唱歌跳舞,愿意吃“大虾饺子”,善于“烧黄鱼”,会做“海鲜熬豆腐”;他年轻的夫人也 “爱烫发”, “穿高跟鞋”,穿“布拉吉”;他的孩子们也“迷恋海滨风光”,喜欢“拣贝壳”,“捉小螃蟹”……然而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义无反顾地做出无悔选择:将这一切原本可以拥有的人生享乐毅然舍弃……英雄的平凡,近烟火,接地气,与常人共鸣,便走进了人们心里;平凡中的英雄,可信,可敬,可感,因而灵魂的被叩击与荡涤,便属自然而然。
似乎已经越过了被感动的年龄和年代,但读《大河初心》,我流泪了,为焦裕禄,为焦裕禄同甘共苦的战友,为“焦裕禄精神”诞生、宣扬和秉承而辛劳付出的不止一代的志士,也为作者著述的坚韧不拔。前后十多年间,作者秉精诚之志,怀虔敬之心,一回回伫立在九曲黄河最后一道湾的大坝,一回回漫步在焦裕禄走过的乡路,一回回与滔滔流水、深情的土地和象征着英雄的“焦桐”,抚胸对话,发出心与心的灵语,将手中之笔当做地质学家手里的鹤嘴锤,一点一点敲击着素材的矿岩,然后用考据式的近乎苛刻的选取方式,打造出近不负时代、远经受得住历史检验,同时又为读者大众所认同、亲近的精神产品,让英雄在时代大浪淘洗下再次回到我们中间,而我们也在理性的思索和沉淀中,深情、自愿地接受着英雄。
或许,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作家以此扛鼎之作回答了一个久萦人心的问题:焦裕禄精神已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超越了国度与民族,在凝结着共产党人最贵重品质的同时,也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他注定会成为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财富。
(高建国,军旅报告文学作家,近年来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获第六届徐迟报告文学奖。)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