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时间为方法
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问题,实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一部分。这无疑是学术史上颇为关键的问题。不过,在不少人看来,这已经不是“问题”或是已经解决的问题。然而,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曾经说过:“吾侪若思养...[详细]
-
《第39天》:英雄交响曲的文学版
梅国云的日记体长篇小说《第39天》是打破常规军旅文学模式的成功突破,作品贯穿着忧伤悲壮的情绪,感情深沉真挚,呈现出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气节,是一部“英雄交响曲”。作品打破传统叙事模式,以悲伤...[详细]
-
当代中国农村改革的文学想象与艺术呈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和动力,始终是社会话语的焦点之一。在文学层面,如何理解、想象和呈现改革之下的时代新图景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课题,并由此生成一股重要的文学思潮:改革文学...[详细]
-
“现代性”的来路与归途
在经历了所谓“后现代”的观念风暴洗礼之后,谈论“现代性”成为一种冒险的理论行为。因为有关“现代”的表述总是建立在一种积极的、正向的价值判断和认识前提之上的——这种价值判断和认识前提的明确性、清晰性,无...[详细]
-
吴佳骏:《故园》里的追忆
寂寞的午夜,窗外冷雨淅沥。暖色的孤灯下,我端坐陋室,读林贤治先生新出版的散文集《故园》,竟是那样的意绪难平。久违了,这样因阅读而来的不眠之夜!《故园》拢共只有22篇文章。其中,有10篇在作者早年出版的...[详细]
-
刘阳扬:论班宇小说中的城市书写
班宇出身辽宁沈阳铁西区,他的小说也打上了“铁西”烙印,小说中的城市风光、人物形象、社会事件和东北方言都提供了地道的东北体验。班宇被视为“新东北作家群”的重要一员,与双雪涛、郑执一同被称为“铁西三剑客”...[详细]
-
梅国云《第39天》:英雄交响曲的文学版
梅国云的日记体长篇小说《第39天》是打破常规军旅文学模式的成功突破,作品贯穿着忧伤悲壮的情绪,感情深沉真挚,呈现出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气节,是一部“英雄交响曲”。作品打破传统叙事模式,以悲伤...[详细]
-
超音速的“精神飞行”——毕飞宇小说简论
毕飞宇的小说有一种奇异的基调,这种基调当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当然是“声音”,这在批评家李敬泽笔下专门辨析过。多年后的今天,我重读毕飞宇的短篇小说《地球上的王家庄》,我没有失望,我的确再一次听见了那种极为独...[详细]
-
李浩:想象力的飞升和落实
艺术的想象力值得强调,而且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我不认为这一看法属于“片面深刻”,本质上,它对所有的艺术品都有效,对于以虚构为己任、有开头和结尾、有故事起伏的小说来说尤其如此。当然,我认为这个“想象力”有...[详细]
-
长篇散文《一个人的平原》:沉入生活深处,留存一份纸上的乡愁
江苏高邮作家周荣池的长篇散文《一个人的平原》(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聚焦里下河平原的风物民情与村庄历史,详细描绘了一幅里下河平原万物生长的画卷,建造了一座里下河平原的文化博物馆,为市...[详细]
-
《野猫不可能彻夜喊叫》:等一个人,闯入我的阳台
王国维在《人间词乙稿》序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由此可见,在王国维看来,文学之为文学,必须有意...[详细]
-
金银滩倒映精神成长
人们的生活命运,时常总是与其生身的地域命运有紧密的关系。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者,即是这个意思。河北省张北县德胜村,位于坝上高原地区,海拔高耸、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寒冷的气候,使得这里不能正常种植庄稼,...[详细]
-
从私语抒写到共同体的“复活”
著名作家、学者顾随先生曾说:“一个好的选本,等于一本著作。不怕偏,只要有中心思想。”其言旨有二:一是优秀的文学选本具有元典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二是好的选本具有明确的择选标准,通过选本会传递出先进的文学观...[详细]
-
陈希我长篇《心!》:身份政治、复调叙述与国民性问题
日籍华人林修身将财产“裸捐”后患“心碎症”去世。“我”作为记者开始追寻他的生平。他原是中国东南沿海的疍民,孤身流落到日本。在众多知情人的讲述里,他的形象就像外号“U”一样,极端对立,复杂多面。而被讲述...[详细]
-
《海棠花开》:四合院里“和”的丢失与复归
四合院作为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仅在北京已有3000多年历史。四合院体现着中国式“住文化”:一家人围合而居,除了上敬老下爱幼,兄弟之间便是“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传统民族美德这条纽带维系着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