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花开》:四合院里“和”的丢失与复归
《海棠花开》的故事并不复杂。在某名牌大学任教的赵教授家住在一个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院门开在东南,不与正房相对,据说这是根据八卦的方位。正房坐北为坎宅,坎宅必开“巽门”,“巽”为东南方,又据说门这样开才能财源滚滚,所谓的“坎宅巽门”。这样看来,赵教授的四合院分明是个吉宅。而住在其中的主人们也被认为是吉祥圆满:赵教授老夫妻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大赵、小赵,后来他们各自娶妻生子又为赵教授各生了两个第三代。这一大家子人家加上儿媳、女婿,十口之家,十全十美。然而,现实却有些骨感:生在诗礼之家的赵家两兄弟本应不负父母期望认真读书,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直读下去的,可是贪玩顽愚的哥儿俩并不是学习的料。更让赵教授夫妇头疼的是俩人一直互相掐架,全无兄弟情分。哥俩勉强读完高中后考大学根本无望。此时到了1955年,正赶上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赵教授便生出将他哥俩送一个下乡的念头。去谁留谁,最终兄弟俩通过抓阄老大下乡去了湖北黄冈。大赵带着满满的怨气一去几年几乎与这个家断了联系。待老教授两口千里迢迢从北京赶到老大所在的湖北农场,方知大赵已经在当地娶妻生子。老二虽留在北京,终因文化低只能进工厂当了一名普通修理工,后娶了一名纺织女工。1977年老大时来运转:他的两个儿子争气、争光,一个考上清华,一个考上北大。随后下放湖北的老大又按政策回城,回到北京又住进了四合院。父亲赵老教授高兴,专门在全聚德订包房全家聚餐,四合院的人气到了顶峰。然而这人气骤升却是表面的,随着赵老爷子和老伴儿先后过世,四合院里兄弟两家人互相看着不顺眼,一个屋檐下却过得形同路人。甚至为了分得父母遗留下的正房大打出手,上演着一出出“兄弟阋于墙”的闹剧。大赵和小赵“斗气”是自以为有“底气”:大赵的两个儿子去美国读书后留下工作,收入不菲又很孝顺,不断寄钱回来,老大的日子“富得淌油”,喝茅台、吃龙虾,物质上进行着报复性的享受。相反,对门小赵家虽然经济条件一般,却看不惯靠儿子“咸鱼翻身”的老大家的“嘚瑟”。两家过上了赌气、憋气式生活。也许正应了风水轮流转那句话,一天,大赵茅台喝多了突发脑溢血。此时倒是他们的晚辈大赵的侄女和侄女女婿把他送到医院抢救才保住一命。事情的转机在于病中的老大终于悟到“出多少钱请保姆都不如亲情”。祸不单行的是,老大家的一个儿子在美国得了新冠英年早逝,他则终日与轮椅做伴,经历了命运的捉弄,四合院总算重新平静下来。
不难看出,小说作者很善于经营故事形态。以“小切口、大社会”展开叙事,四合院时空成为一个发散性的结构,连着社会——从湖北农场到北京市井;连着世界——从北京到美国旧金山、洛杉矶。时空跨越70余年,三代人经历了50年代、六七十年代“文革”直到改革开放和当下新冠肆虐,堪称当下社会的一个缩影。写小说讲究“枯树花架,一园锦绣”,以“枯树花架”搭架子,作载体,重要的还是要让人看到里面的“一园锦绣”,就是常说的小说的“意思”。这部小说的厚重之意在于告诉人们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故事中这一场“轮回”称得上气象万千,当“和”气再次走进这座四合院里,海棠花也如约绽放了。读《海棠花开》获得的是一种浑然和谐的审美享受。这大半是因为作者找到了一种与故事主题相吻合的语境和获得了叙述方位的自由。人物刻画、作者旁白如榫铆紧扣少有脱榫之笔,犬牙交错并无错位之嫌,整体上浑化蔚圆。半个多世纪的时代变迁,赵家三代人的恩怨,浓缩进一座老北京“巽”门四合院,行云流水的日常叙事中不乏兄弟相杀相爱的开合、波澜,揭橥的是人性中“孝”“悌”的丢失与回归。结尾,在一个又见的暮色四合中,赵家的主人们奏起了老北京平民生活的新乐章,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