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烦忧与教育的困境
白小云的短篇小说,主要聚焦于教育中成长的话题,显示了受教育者成长的烦忧,也提出了当代教育面临的种种困境。成长是一个多维度显现的精神现象,人们知识阅历的拓展,学识才智的强进,心理素质的提升,人格力量的养成,种种都属于成长的范畴。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成长应该是其人生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精神指标,一个具有现实规划性和未来可见性的生命主题。但每个孩子的成长,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有种种的烦恼与问题出现。在小说《不,妈妈》中,白小云描述了一家三代在教育态度和方法上的分歧,导致了孩子的教育最终出现了难以逆转的问题。可以说,教育原则的丧失、教育尺度的无限放宽,会导致孩子严守规矩、自我管束意识的不断弱化。孩子的心智发育不能与年岁增长相匹配,终究会导致反常的社会行为的出现,这是可以想见的。在我看来,《不,妈妈》其实还提出了另外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即隔代教育与孩子成长的关系问题。
《挂在墙上的孩子》写了一对夫妻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尺度不一,常常是父亲宽松,母亲严厉,二者的态度不一可能会带来家庭教育的内耗,也容易造成孩子性格的分裂。对孩子是笼养还是放养、是迁就孩子还是规训孩子,这是父母教育自己子女时常常会遇到的困境与难题,必须在孩子成长过程得到妥善处理和解决。在我看来,以人为本,适时而动,以最有利于身心健康为成长的宗旨,可能是所有父母在面对自己孩子时应懂得的教育策略。
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学校教育处于最为重要的位置,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白小云的小说,也对这处于主导地位的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文学的描述和写照,并由此出发,进一步思考其中隐现的一些深度的教育问题。在《第十二遍》中,小说家叙述了一个青年教师为了在全市的优秀课堂教学展示与评比活动中取得最佳成绩,将一篇课文前前后后讲了十二遍。对于“课堂神话”的质疑,也是直面教育困境的一种理性的思想和态度。
另外几篇表现教育工作者的小说也不乏意义。由于职业身份的特殊原因,教师常被社会放在聚光灯下仔细探照,人们往往会以更高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来对待这个群体,这其实也是有问题的。教育者也是普通人,也有平常人的七情六欲,也要过平常人的世俗生活。所以,对待他们的个人生活,一定要用严苛的标准来加以约束未必就是最正确的方式。正如小说家在文本中所写道的:“教书育人者也只是一些普通人,举着一本书的光烛,在浊世里漂流,本能与欲望是不可或缺的竞争动力,当清澈激情渐退至麻木而无可奈何,挣扎求得的光鲜生活里有诸多秘密不堪的锈斑与隐忍。”可以说,如何更理性地评判教师的职业定位与个人生活的关系,一定程度上也是当代社会所面临的一种无法回避的教育的困境。
(《牵着蜗牛去散步》白小云/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