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言小说中的乡村世界与文学地理学
[摘要]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现象是当代中国文学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地理学”内容。它既是一个特殊的地理空间,也是一个奇妙的文学空间。作为作家莫言的文学经验的滋生地,其小说的人物和事件大多在这个乡村世...[详细]
-
冯骥才新著《艺术家们》:拯救和守护“美的圣灵”
魁伟挺拔的冯骥才先生,近几十年来以拯救和守护传统文化和民间遗存著称。其实,最早他是习画的,新时期之初又以小说驰誉文坛。2020年金秋十月,他向广大读者奉上了一部新完成的长篇小说《艺术家们》,标志着他向...[详细]
-
以本土本事完整呈现现代中国
张莉的《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1898—1925)》全面梳理和考察“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之本事。对起源的探讨总是以“发生学”的美名,以无穷的魅力诱惑着一代又一代的学人。正如王富仁先生在序言中所说...[详细]
-
在烟火气中展现善良与明亮
作家迟子建近年来的创作不断有新的开拓与突破。在《群山之巅》《候鸟的勇敢》出版后,迟子建于今年推出长篇小说《烟火漫卷》。这一次她将笔触从钟爱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雪域北疆的龙盏镇和金瓮河畔抽开,挪移到冰雪之...[详细]
-
《情系何处》:呼唤公序良俗的罗曼司悲歌
改革开放四十年多来,中国文学呈现出百花盛开的崭新局面,各种流派的作家竞相登场,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文学创作景象。但是,在碎片化阅读大行其道的当下,长篇小说作品应以什么形式继续吸引读者,成为当今出版界普遍关...[详细]
-
《放养时代》:放养年代的生长及欢欣
与以往叙述冷峻狠厉风格不同,马笑泉新近的长篇小说《放养时代》梦回遥远的童年时代,依据刻在骨子里的童年记忆,描写那个特定年代里孩童的自由舒展状态,另显一种温情怀旧风格。小说记录了以任冲为首的一群孩童在飞...[详细]
-
《最后一天和另外的某一天》:在平缓叙述中埋下一把把利器
艾伟的短篇小说《最后一天和另外的某一天》,是我近期读到的用笔相当节俭的小说。小说里虽然有不少人,比如工厂里有八十多人,后面的话剧观众人数更多,中间也还会穿插其他的相关人等,比如俞佩华的叔叔、母亲、丈夫...[详细]
-
《分夜钟》:平行世界的分裂与完整
朱文颖小说有着缜密的逻辑、幽深的走向和摇曳的姿态。有时候,作品是一堵墙,写作者和读者分坐两端,读者触摸墙壁上的文字,叩凿翻越,也可拆解重建,最终和作者走到一起,那些或轻盈或沉重的叙事就此抵达彼此的灵魂...[详细]
-
《寄秋书》:落叶缤纷的中年之书
又是一年秋来到。在这万木萧瑟,西风乍起的季节适合读书、沉思、林间漫步。迎着落叶纷飞,你会想起往昔、岁月,想起经历的人事。想起“我们用旧的时光”,想起“乘风而来的歌声/清澈、悠远/那些时光,甘甜又冷冽/...[详细]
-
徘徊于山野中的心与灵
读英布草心的《归山图》,内心就如同陷入了小说里毕摩和阿穆轲的人生,翻越着一座又一座的高山,耳边回旋着一句又一句的心灵之音。它让我想起了唐人“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的诗句。当然,这里已完全不只是眼中可...[详细]
-
兴安:游走于现实与超现实之间
内蒙古的小说创作,在20世纪80年代,“50后”的作家们辉煌之后,从“60后”开始便进入低潮,一直波及到“70后”。无论怎样,无论何时,总有一些作家在默默地耕耘,以其独特的写作方式,坚持着小说的创作和...[详细]
-
我将过去永远留在那里——评马笑泉《对河》
也许每个人的世界里都有一个地方,至少我的世界里有。明明距离不远,但年幼的我却不能去。不能去还则罢了,身边的人又总是提起,于是我有无数的想象,甚至把自己的整个童年都安放在那个地方。对于马笑泉来说,在这篇...[详细]
-
梁晓阳《出塞书》:肉体逃亡与精神突进
一《出塞书》,洋洋洒洒65万字,加上其姊妹篇长篇散文《吉尔尕朗河两岸》30万字,统共近百万字。从2003年4月摇摇晃晃的京广线火车上开始动笔,到2019年2月的广西北流定稿,前后跨时长达十六年。“人生...[详细]
-
乐为苍生唱大风
在庆祝建党99周年的日子里,作家孟中文推出了长篇报告文学《大河平野——黄河滩区乡村振兴纪实》,作品以黄河滩区大迁建和第一书记抓精准扶贫为书写对象,借助文学的纪实方式记录了菏泽本土的系列故事,语言朴实,...[详细]
-
孔见《海南岛传》:挖掘海岛人文精神的力作
在北方,人们是把海南岛当成避寒的胜地,椰树与大海是海南岛送给我们的风景。若是进一步思考,岛是神奇的,它有无限的可能,又有无限的限制!给我国第二大岛写传,是件艰难费力的事情,孔见第一个承担了这样的任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