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火气中展现善良与明亮
有学者曾这样评论迟子建的创作特色:“迟子建擅长不同规模和题材的叙事,下笔健朗,不乏低回绵密的弦外之音,关注东北的人世风景,点点滴滴,无不有情。”迟子建在哈尔滨生活了整整30个年头,一草一木了然于心。早在10年前,她的小说《白雪乌鸦》就以东北为背景,着意展现黑土地上人们的生活情态,及人们扎根于大地的、丰盈旺盛、不可阻遏的生命活力。《烟火漫卷》的内在意蕴与此前的《白雪乌鸦》一脉相承。单看小说标题,人们或许就能感受到浓郁的市井气息,进而准备好在作者精心描画的冰雪之城中流连徜徉。
在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中涂上传奇色调,是迟子建作品的特质。这一点在《烟火漫卷》中被作家推向新的高度。整部作品的叙述框架建立在主人公刘建国寻找好友于大卫被偷走的儿子“铜锤”这一事件上。虽然成年后的“铜锤”(翁子安)在作品开篇后不久就已出现,但这一谜团千绕百转,直到作品尾声才真相大白。不小心在火车站丢了好友的孩子“铜锤”之后,刘建国的生活重心就转移到寻找“铜锤”这件事上,直至晚年。在这几十年时间里,刘建国一边四处打听孩子可能的下落,一边开着爱心救护车,救助最需要帮助的人。40多年来,刘建国帮助了许多弱者,在当地小有名气。作者细细描摹这一过程中发生的爱心故事,给全书一个温暖的基调。书中每个人物生命中的收获与艰辛、欢笑和泪水,也在作者不疾不徐的叙述中一点点展现出来,让全书充满烟火气,更充满浓浓的人情味。
与此同时,全书还有一条隐性的线索,即主人公几十年来寻找“铜锤”、救助弱者的艰难历程,其实也是他自我救赎的精神之路。数十年前,刘建国曾伤害过一个少年,这让他悔恨不已。从这个意义上说,迟子建这部新作没有停留在对现实生活风俗画般的描绘,而是深入到人物灵魂深处,触及善恶、忏悔等精神层面的问题。这一点在《群山之巅》中已初露端倪。
笔触深入到精神深处,迟子建的笔下流露出汩汩不绝的温情,对人物给予充分的理解,更多地去挖掘人性中的善、展现希望之光带给人的精神力量。就像主人公看着大哥楼下的灯火,倍感“每个窗口的灯火,都是尘世的花朵,值得珍惜”,作家在经历生活磨难后没有怪罪生活,而是更加珍惜和感恩:作品中蕴含的生命活力、人物内心不灭的善良、身处困境也不放弃对美和幸福的追求,这些才是作家着力讴歌的对象。在作者对书中其他人物如翁子安、黄娥等人的描绘中,我们也不难感受到这种温情与理解。这正是《烟火漫卷》最感动我的地方。
此外,《烟火漫卷》对哈尔滨这座冰城的精细描摹也打动人心。在主人公刘建国寻找“铜锤”这一情节主线之外,作家同时编织进刘建国哥哥刘光复、妹妹刘骄华、于大卫夫妇、黄娥和榆樱院里众多群像的悲欢离合。这些故事或简或繁,共同构缀成不灭的人间烟火,和太阳岛、老会堂音乐厅等哈尔滨地标一起,呈现出这座城市的内在气韵和外在风貌。熟悉迟子建作品的人不难发现,将人物故事和故事发生地的描绘结合起来,正是作家擅长的手法。《白雪乌鸦》《群山之巅》等作品都运用了类似的手法。在《烟火漫卷》中,作家的这一技法更为娴熟老到,不再刻意将众多人物的故事加以明确区隔,而是将它们融为一体,显现出“天然去雕饰”的艺术风格。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