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翟永明:记忆里的流行
流行一直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是一个时代的鲜活印迹。每个时代、地域都会在出现流行的事物、观念和行为方式,并在新的流行前成为过时的对象而受到人们的淘洗。可以说,流行是永恒的,而流行的所指却是短暂的、变化的...[详细]
-
陈荣力:包浆陈厚的《南货店》
包浆,原指玉石、陶瓷、木器、杂件等古玩、家具被时光打磨、烟火浸淫、双手把玩而生成于表面的一层结膜。包浆虽若有若无,意会大于言传,但对判别一件古玩、家具的年代、品质和真伪来说,却如鹤立鸡群里的一声幽鸣,...[详细]
-
郜元宝:近三十年上海文学版图之重绘
对进行时、未完成的当下上海文学,如何超越印象式批评和描述(这方面论著很多),作出具有一定历史意识和学术深度的研究,是靳路遥这部《上海文学的都市性(1990-2015)》面临的最大挑战。对已故作家李肇正...[详细]
-
倒影潋滟——重读毕飞宇的中短篇小说
1928年,印象主义音乐代表、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应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的委托,创作出交响乐曲《波莱罗舞曲》。“全曲由两个主题(主题A和主题B)在同一个固定的节奏节拍型的背景下反复交替8次而构成,...[详细]
-
在李琦诗里看“大雪纷飞”
“李琦的诗简单、朴实、稳重、凝练,有不动声色的情感力量。她在一种灵动的日常书写里,隐藏着一种通透的生命哲学,也浸透着一种内在的知性情感和洞察世界的温润力量。”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曾这样评价李琦的诗歌。在她...[详细]
-
王芸中篇小说《安息》:“众生喧哗”的故事建筑在悲悯之上
王芸的中篇小说《安息》真切地让我感到胸口受到猛然一击,尤其是当我读到结尾那段:“那个女人为他们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后,在承诺‘从此不再打扰两个孩子生活’的保证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前,提出了唯一的要求——‘女...[详细]
-
《三山凹》:用小说讲述中国独特的改革故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速度震惊了世界。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也在近年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毫无疑问,我们正在经历的中国的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不可回避的重要一环。...[详细]
-
庞贝长篇小说《无尽藏》:古典迷津与现代境象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古典传统的切割太果决、太仓促,尽管有其时代和文化因素,但从结局来审视,仍然不能不说有诸多遗憾。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区分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传统差异问题时,人们还始终沉浸在中国古典文...[详细]
-
生命里的黑洞 ——读唐颖长篇《个人主义的孤岛》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唐颖笔下的人物就是蜗居其中的虱子,袍子不动,相互取暖,袍子一动,留下的是血洞,天长日久,捂出了黑洞,继而风化成深渊。这洞里,盘着民国的精彩细节,小人物的命运挣扎,革命的历史进程,...[详细]
-
沉浸于诗词,所有情感都有安放之处
一个喜爱中国古典诗词的读者,一个中国古代文论的研习者,无人不接触叶嘉莹先生的著述,如《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唐宋词名家论稿》,等等。如果用一个简单的标签来概括,“古典诗词”无疑是叶...[详细]
-
王金胜:莫言文学与“1980年代”
摘要:莫言文学的形成与1980年代社会、思想、文化结构之间有着微妙的内在关联。1980年代的文化意识、文学观念及深层知识型转换,塑造了莫言的人性观、文学观及其小说的独特思想与美学形态。作家通过与198...[详细]
-
经典性是不断再发现的过程
文学经典的经典性,在不断认知、对话和阐释的过程中,其价值会不断得到丰富。在冰心、艾青、钱钟书、曹禺、夏衍、汪曾祺、臧克家等著名作家诞辰纪念之际,光明日报开辟“追光文学巨匠”栏目,连续以整版的方式,对每...[详细]
-
中国美学可以“新着讲”
中国美学身处新的历史方位,需要新的讲述,以推进学术、提升美育。关于如何讲述中国学问,哲学家冯友兰认为有“照着讲”和“接着讲”两种讲法:哲学史家是“照着讲”,依照哲学史上的先贤大哲讲述,忠实于中国思想传...[详细]
-
意西泽仁《康定童话》:轻悲剧的力量与希望的营造法式
意西泽仁是一位优秀的藏族作家,平时深入藏区,生活在藏区,不仅熟悉藏区的生活,其实是把自己融入了藏区,可谓深度了解藏民的工作、生活、民风、思想等等,加上其笔耕不辍,创作成果颇丰。他的小说尤为令人称道。他...[详细]
-
大头马《白鲸》:精心的建筑和有意制造的心理“扑空”
《白鲸》。大头马有意“偏题”,麦尔维尔的这部经典小说只在其中偶尔地点到,它不占多少重量,更不是整个故事的核心——故事的核心是“我”的警察生涯,是我参与的几桩案件的侦破,是我与故事中另外一个主人公吴晶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