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树增长篇纪实文学《朝鲜战争》:解读“谜一样的东方精神”
70年前,遭受连年战火、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在面对世界经济、军事、科技头号强国的挑战时,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打出了中华民...[详细]
-
杨雪散文集《故乡是你的,也是我的》:泸州赤子雪中杨
一提到泸州作家杨雪,便使人联想起古代诗人关于“杨花似雪,雪似杨花”的吟咏。杨雪的文学创作除了诗歌,他奉献给大家最多的还是散文,比如散文集《乡愁的背后》《在城市乡》《梦里故园》《川南的乡愁》等等。随着对...[详细]
-
大头马中篇小说《白鲸》:面对人性黑洞的小说工程学
看完大头马的中篇小说《白鲸》后反思了好久,觉得自己对80后作家还是有些想当然了,而且,那些想当然是没来由的,因为对越来越年轻的作家们的作品,除了工作上的必须外,我其实读得并不多,但就是莫名其妙地觉得他...[详细]
-
王庭德和他的文学写作:走出一条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人生道路
“身躯压迫摇摆的步履/背上一个盖过背影的背包……直到远方的远方”。这首诗是文学的也是写实的,收录于青年作家王庭德的诗集《心灵的灯盏》中。诗中描述的是作者真实的际遇:身体严重畸形的他每走一步都很困难,有...[详细]
-
王洁的长篇小说《花开有声》:人间至味真善美
当下在反映脱贫攻坚的文学作品中,无论是涉及面之广还是作品量之多都是非虚构文学占据了绝对主力位置。这也不奇怪,毕竟这就是一场发生在眼前且尚正处于决战阶段的现实,非虚构文学那种“短平快”与“轻骑兵”的特征...[详细]
-
丁颜中篇《雪山之恋》:她柔弱,然而也最强大
1这其实是一个性质酷烈的人质的故事,叙事却颇为从容、日常,而且呈冷色调。冷,既与地域、气候有关,亦切合此时此地人物心境,名为看守仓库实则充当人质的处境,如何不冷,冷即题中应有之义。唯其叙事从容、日常,...[详细]
-
王筠《交响乐》:呼唤和平的英雄之歌
王筠是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第四届学员,在众多的军艺文学系毕业生中,一直比较低调。让我们多少有些意外地是,最近两年,此人连续出版了《长津湖》《交响乐》《阿里郎》等大部头,总字数一百六十多万。原来,这么多...[详细]
-
康巴土司家族书写的历史寓言——以《布隆德誓言》《康巴》为中心的考察
家族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结成的社会单位,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而产生的亲属间的共同生活组织[1]。也就是说,家族或家庭是人类社会血亲关系的具体表现,是血缘的社会历时的绵延和共时的延展。20世纪八九十年...[详细]
-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这是75岁的陈志超出版的第二部散文集了。回想一下,从惠南文学社成立后,经常看到他参加有关活动忙碌着,进行现场摄影并写报道。后来,参加他的第一部散文集出版的文友聚会座谈,大家相聚在一起,谈陈志超的散文,...[详细]
-
相遇于孤岛——读唐颖长篇新作《个人主义的孤岛》
阅读唐颖这部最新的长篇时,我时常会想,她笔下的明玉如果穿越六十年,从小说结尾处直奔如今的南昌路,她会迷失在一片悬铃木的阴影下吗?小说开始于1930年,那一页上,主人公明玉于海格路遭遇迷雾一般的情节,枪...[详细]
-
王昆长篇小说《天边的莫云》:人、动物或所有,都如此迷人
王昆的长篇小说《天边的莫云》(《中国作家》文学版2020年11期)是一部反映军队援藏工作的文学作品。一支医疗设备先进、诊疗技术高超的医疗小分队,进入海拔5000米左右的雪域高原牧区,与那里的牧民们展开...[详细]
-
“如此博学的饥饿” ——读许梦熊小说两题
《乌头白,马生角》还未进入正文,许梦熊先制造了一个小小的阅读障碍,莱昂·布洛依和鲍德里亚每人一句怪吓人的话。鲍德里亚还不算太冷门,一个法国的后现代理论大师,“消费社会”这个概念的提出者。莱昂·布洛依又...[详细]
-
王筠抗美援朝战争长篇小说创作特色:瞩目战争环境下的温情与脉动
10月19日,由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王筠抗美援朝战争长篇小说创作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这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对王筠抗美援朝战争长篇小说的创作特色进行集中梳理。有人用...[详细]
-
长篇小说《烟火》:这文字,恰如一匹丝绸面料
长篇小说《烟火》(作家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是王松又一部显示其创作实力的重要作品。这种实力首先表现在,你不需要读完,只消翻开作品阅读一两页,就不能不承认,作者已经把书写成“精”了。这时候你读的只是...[详细]
-
《武汉抗疫日记》序:无以替代的史诗般的日夜
毫无疑问,武汉战疫是史诗级义举。一千多万人,身在江南,却在春到江南时,毅然决然地将日子过成没有春天的春天。如何书写这部以“没有春天的春天”为背景的史诗,正在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道难题。2020年春天的武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