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林河的女人》:斩断命运的绳索
与近几年文坛上热烈讨论的新东北作家群、东北文艺复兴每每谈及的作家作品不同,《霍林河的女人》有另一种味道。这不仅在于小说对当下东北农村经验的文学提炼,更在于作家凝视历史的目光。翟妍没有采取...[详细]
-
《灼日——冯远自传》:《灼日》之歌
《灼日》是当代中国美术大家冯远先生的自传,既是他的个人史,也是一部艺术史。当我们透过文字与那些过往岁月不期而遇,仿佛穿越历史的烟尘,看到个人命运与时代的滚滚洪流或交织碰撞或同频共振,奏出一曲铿...[详细]
-
《汪曾祺1000事》:著书老去为抒情
《汪曾祺1000事》,是一本非常另类的作家传记。这部作品有些像年谱长编,但又比年谱丰富,有色彩和声音。这部书的写作,与中国当下的阅读氛围格外地协调,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汪曾祺的一千件小事读起来,多么像...[详细]
-
盛可以《建筑伦理学》:当万紫遇上伍尔芙
十几年前盛可以小说集封面上印着的那句“留一个房间给你用”是女性自我言说的力量图腾,象征着女性在情感和欲望上的自主。当将这句话挪到《建筑伦理学》的乡土社会背景下,却平添了一层施舍的意味。合...[详细]
-
《将雪推回天山》:从宝石山到天山
诗歌的来源从来都是诗人的身体存放地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物理空间的机械反映,而是经由物理空间到达心理再至心性的主体能动的反映。卢山诗风之变在于他的物理空间发生了几乎是翻天覆地的置换。卢山的...[详细]
-
田凌云诗歌中的抒情自觉:“扑火者、手术刀”
作为青年诗人,田凌云完成了很多同代人尚未解决的抒情自觉问题。同时,在抒情自觉的背后,不断审视、追问自我的姿态,也使得田凌云将“我”这一命题从简单的修辞化中解放了出来,这是一种难得的自主意识。观...[详细]
-
常小琥《大狗》:纵使人世间多是辜负
评论家李伟长有一本题为《人世间多是辜负》的读书随笔集,品读了文学作品中许多的爱情和爱情里许多的“两最终没能变成一”的辜负和遗憾,那些“始于欲望,终于沉默”的爱只有在无尽的记忆和记录中实现永...[详细]
-
胡竹峰《雪地卷子》:那一地杂叙与深情
胡竹峰的《雪地卷子》(《当代》2024年第2期)是我很喜欢的一篇文章,作者行走在东北的大地上,由此思绪万千。他写得浅,也写得深,笔端留一丝余韵,读者便会接过他的感受,慢慢品味。“卷子”的叫法据说和纸张制...[详细]
-
汪雨萌:“她”的故事
家庭、女性、父权等,都是最近几年的社会议题关键词,在年轻作者的创作中,它们也时常闪现。在女性为主要角色、女性的家庭境遇为主要情节的各类作品中,最不缺少的就是故事细节。为了展示女性在家庭生活、...[详细]
-
《无雨烧茶》:怀旧滤镜下的历史隐痛
有段时间,我很爱看怀旧类的短视频。在这些视频里,已是满脸褶子的中年人,穿着海魂衫或的确良,骑自行车买肉,用铝饭盒吃饭,吹吱呀作响的旧风扇,喝风靡一时的健力宝。伴随着《往事只能回味》的音乐声,铝饭盒中...[详细]
-
《像风一样》:穿越时空的风筝,与追风筝的人
1925年,鲁迅先生创作了回忆性散文诗《风筝》。作者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风筝联想到儿时踏扁弟弟风筝的往事,既有悔不当初的自我忏悔,也有面对弟弟“全然忘却”的“惊异和悲哀”。整整一个世纪以后,那只让...[详细]
-
厚重的乡情,真切的伦理
我因频繁走访乡村振兴一线,与大海结缘、熟络。作为一位多文体创作颇具规模的作家,他却很少对我谈及文学。后来我想,这或许是因为我缺乏文学造诣,因为偶见大海与文学博士袁文春兄等人谈论时,引经据典、口...[详细]
-
人世幻相、生命实在与神性赋格
万川归,从字面上理解,是人生如百川到海,总有归处;从文本来理解,可能指出了万风和、丁恩川与归霞所代表的不同人生的殊途而同归。整体而言,《万川归》首先是关注世俗日常的世情写作。作为优秀的现实主义作...[详细]
-
南翔:好作品的三个信息量
以本人这么多年的文学阅读与创作经历,感觉厘定何谓好作品,或有三个简要的评判标准:一曰丰富的生活信息量,二曰深刻的思想信息量,三曰创新的审美信息量。这个话题我曾在大学课堂上大致讲过,之所以还想在这...[详细]
-
精微的日常与精微的巨变——评张楚《云落》
熟悉作家张楚的读者都会了解,他笔下的每个故事都与一座北方县城有关。这座县城偏僻、封闭、保守,但也活跃、繁华、有活力。它和中国大地上的无数县城一样,是当代中国社会最敏感的神经系统。这里有各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