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周表情》:大周是一棵树
大周村是中国社会最小的行政单位,是中原大地上一个不算偏僻的小角落,大周人像蒲公英一样撒向全国,又如风筝般被家乡的土地和亲人牵引着,或回馈家乡,或在受伤失意时回来疗伤。这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详细]
-
流浪的江湖侠客
《我曾是一名饲养员》中所有故事的本质都挪用了武侠小说的基本逻辑,主人公出现在各种危难时刻,解救弱小者,仿佛是一个仗义疏财、路见不平的都市侠客。正像陈平原在《千古文人侠客梦》里谈论武侠小说时...[详细]
-
《作家何以养成》:创意写作在中国的先声
《作家何以养成》是叶炜教授的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著作,本书对鲁迅文学院(以下简称“鲁院”)及其前身中央文学研究所、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的70余年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深入研究...[详细]
-
洪治纲:论小说叙事中的“背景”
作为中外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体,小说从古老的故事一路蜕变而来,已经变得极为复杂,形态各异,花样迭出,规矩难觅,法则难求。带着本质主义的思维,人们总是希望找到一些具有评判标准的通用律则,但常常又会发现...[详细]
-
小说的竞争——《松江异闻录》创作谈
一华东师范大学有两个校区,一个是老校区,另一个是新校区。从新校区坐地铁到老校区,要坐十五号线到大渡河路转十三号线到金沙江路,一共二十站,五十四分钟。假设有位同学,是不是中文系的无所谓,在地铁第一站...[详细]
-
“陌生化”的三个表现——《星空与半棵树》浅议
面对数量庞大的当代文学创作,评论界往往有两种反应。一种是针对新鲜出炉冒着热气的新作,急吼吼地咬上一口,尚未获得足够“回甘”,更不曾进行同类比较并细致品鉴,就开始舌灿莲花、摇唇鼓舌,陷入“盲人摸象...[详细]
-
《巴克图往事》:再现急剧动荡时代下的历史与人物
作家古尔图的长篇小说《巴克图往事》以新疆塔城巴哈台地区为叙事背景,展现了20世纪初中国西北边疆的动荡与时代变迁,以及当地各族人民群众对和平、自由、进步的深切渴望。古尔图带领读者穿梭于历史的...[详细]
-
《同舟》:一部村史的书写
忽培元的长篇新著《同舟》可谓是一部同舟村的村史,也是一部家族史,同时,还是一部中华民族的交融史缩影。小说从元末明初写到当下,由最初的段文海带着两个女儿段霞、段颖,用门板抬着从黄河边上救回来的巴...[详细]
-
边疆对自身的阐明——读孤岛散文集《新疆时光》
到过新疆的人,他心里会装着一个他看见的新疆;没有到过新疆的人,他心里则装着想象中的新疆。新疆就是这样一个无论你是否到达,都会以外在景象吸引你,或者以深厚边疆文化力量震撼你,抑或以直接而刚烈的地域...[详细]
-
文学如何讲述“科学”?
李静的新著《赛先生在当代:科技升格与文学转型》超越了“科学”“文学”的二元结构,如书中所述:“理性与道德、知识与正义、科学与文化是一体两面的,而非彼此孤立。”当李静将视野投向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详细]
-
《风吹白羽毛》:在历史旷野中飘逝与浮现的传奇
陈霁的长篇小说《风吹白羽毛》讲述了20世纪上半叶四川龙安(今平武县)白马部落番官白雄传奇的一生,小说以小人物的命运沉浮书写大时代的历史激荡,为当代读者了解岷山深处的古老民族提供了一条奇幻迷人的...[详细]
-
高标独立的诗性力量——浅谈蒋蓝随笔集《寸铁笔记》的三个向度
甲辰龙年的桂花,开在寒露霜降之间。也许是站在冬天的门槛上,桂香里携带着一股雪意,凛冽、峭拔、深邃、孤独。也许是等待的时间太久,抽刀断水的那一刻,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桂香消融在空气里,就像水遁迹于水里...[详细]
-
空白的存在:用独特的表达来确立一个个人活着
韩江的两部长篇小说《白》和《失语者》,是白与黑两种颜色分明的世界。当然,白隐藏着黑,黑透露出白。1970年出生的韩江,小说注重诗性的意象。比如,《失语者》第9章,昏暗,起头一句:你曾在凌晨的昏暗中走过吗?...[详细]
-
在光与影的分野里
近年来,伴随着双雪涛、班宇等东北作家的崛起,新东北文学俨然已经成为当下文学界的焦点所在——它以新潮的书写样态呈现了对东北城市的描绘,以多彩的艺术范式对过去三十年来的东北文艺景观进行了解构、...[详细]
-
《小快朵颐》:在味觉记忆中还乡
“我在《小快朵颐》中遍尝漂泊的滋味,也在味觉记忆中还乡。”潘城的《小快朵颐》一书,主体为一百零四篇文章,多为千字以内的短文。除了《蒸馄饨》一文里选用吴藕汀先生所绘的《海宁风物》,其余三十八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