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利》:归来的“边缘人”
面粉、调味品、花生油和大米,这些在厨房中稀松平常的物品,在魏思孝的中篇新作《福利》中,却是贫困村庄辛留村的村民一年才能领一次的宝贵物资。《福利》以辛留村过年发福利这一年一度的大事为基点,以福...[详细]
-
《白沙门》:闯海人的“门”
白沙门古已有之,据正德《琼台志》记载,“神应港,旧名白沙津,在县北十里宜洲都,聚舶之地。初,港不通大舟,多风涛之虞。宋熙宁中,琼帅王光祖曾开,未就。淳祐戊申,忽飓风作,自冲成港,人以为神应,故名。”自宋以来,白...[详细]
-
《性价比》:在婚姻的天平上
爱情、婚姻、自由是中国百年新文学中的重要命题,它们之间的纠葛与冲突,折射着时代的婚恋观,也改造和影响着我们对两性关系的理解。不论是男作家还是女作家,从不同角度切入婚恋这一社会人生的复杂话题,似...[详细]
-
在巴黎吃一碗东北面条——《巴黎朋友》
《巴黎朋友》是两对母子的故事。第一对母子是主人公李默及母亲李璐,第二对是北京男孩小果及母亲韩凤芝。但直到读完,读者才能准确领悟李璐的真实身份。小说的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述:李默托韩凤芝的关系...[详细]
-
朱应召:一个编剧眼中的《当代》
我是一名从业余作者刚入行的新手编剧,长期以来,通过阅读《当代》杂志上刊登的作品,了解和学习到不少写作手法,尤其是看到2024年第4期《当代》刊登了著名编剧老晃以及徐小斌的两篇作品,让我非常喜欢。先...[详细]
-
坚持现代汉语抒情诗的核心
新诗的历史尽管不长,但也形成了自身的传统,加上古诗的传统以及国外诗歌的大量译介,可以说中国当代诗人背负着诗歌传统带来的压力,但也肩负着发展新诗的使命。与古代汉诗相比,现代汉诗还是个新生事物,在许...[详细]
-
流动性、地方性与想象未来的方式——城市文学札记
一、 先声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七日,《天津日报》创刊号的副刊版块刊出了一篇不同寻常的文章:因为那时的环境,统治阶级不允许革命的文艺和工人见面,就谈不到工人自己的文艺。八年抗日战争,我们主要是建设了...[详细]
-
《像风一样》:无名的“他”
《像风一样》这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他”的故事,“他”无疑是故事的主角。那么,“他”是谁?文中的“他”可以说是具象的,许多身份的叠加赋予了该角色丰厚内涵:“他”是奶奶的孙子,是母亲的儿子,是姐姐的弟弟...[详细]
-
张莉:在不同时代写下我们的故事
在刚刚过去的巴黎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上,我对名为“女性友谊”的章节念念不忘。在女歌手演唱的《马赛曲》歌声中,十座金色女性雕像从塞纳河上缓缓升起,观众清晰地看到她们的名字。那一刻,她们在历史上所做...[详细]
-
城市的秘辛——王安忆长篇新作《儿女风云录》
当叙事的唱针接通普罗大众的声色犬马,独属上海的时光之轮随之正式转动。“老法师”拥有独立的时辰。所有人在亢奋和颓靡中向世界索要日夜之时,他可以静坐旁观。“热尼亚”“小瑟”“老法师”,不同的名...[详细]
-
何平:现象级文本的“硬核”
以《三体》为起点或者中心,可以思考许多中国当代文学议题,但《三体》巨大的产业能量和大众传媒的过度关注反而容易使得一些问题被忽视或者难以深入。现象级文本的热点“现象” 固然值得注视,但如何不...[详细]
-
散文本质的探寻与阐释——再论中国散文研究的新路向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散文的发展日趋繁复,散文研究领域也逐渐充满了思想观念的碰撞。不同于其他文类,散文研究总是围绕着创作主体“我”展开,不论是文类的命名与类型界定、写作主题的开拓与深化、还是文体...[详细]
-
论述的“弹性”以及表达的“迂回”
多年前我曾质疑大学教授63岁退休的统一规定,说人文学者训练时间长、成熟年限晚,应该比理工科教授多工作三五年。大家都觉得这是在说笑话,因当今中国大学校长绝大多数理工科出身,他们不会同意这么做的。...[详细]
-
《新说山海经》:新神话小说的当代意义
《山海经》不仅是中国神话故事的缘起,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这部“荒诞不经”的上古奇书中,不仅记载着奇山异水、神奇怪兽,而且包含着令我们感动的神话故事,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详细]
-
一则人类文明与命运的寓言——评梁宝星《巴比伦铁塔》
科幻小说常以科学为载体,借助小说家超拔卓绝的想象力,对人类生存境况和人类文明的走向进行终极幻想,并以此洞察人性的幽微、人类社会的复杂以及工业文明双刃性。90后作家梁宝星的《巴比伦铁塔》是一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