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骏虎:那些把灵魂留在故乡的人
读张象写的这组故事,让我恍惚是在读卡佛的作品。那种看似漫不经心、轻描淡写的叙述很有一种举重若轻的魅力,这种不经意间就让你进入情节的能力,是作家独有的天分。我不敢确定张象是否对卡佛感兴趣,或者...[详细]
-
张象《外省青年》:大风吹起来
在青年作家张象的《外省青年》中,我们见证了一群来自农村的年轻人在大城市勇敢追逐梦想的十个故事。这十个故事犹如一股猛烈的大风,吹拂着每一位外省青年的内心,使他们经历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让他们在...[详细]
-
为时代立传与为作家立传
由温星编著的《人迹板桥剑凝霜:徐剑论集》(以下简称《徐剑论集》)正式出版面世了。我因在外地,未能前往参加由奔来书院主办的研讨活动,甚为遗憾!好在不久后,温星就送来了新书,我展书开卷、颇有感触,略记如是...[详细]
-
《人间红楼》:字里读进去,生命转出来
有一类文字,幽雅清畅、动静有致,读的过程移目换景,驻足时已是一片新天新地。洗心饰视,心眼锃亮,遂有了对这个世界重新打量探测的勇气。给你生命赋能的阅读,都自带这样的功效。2024年中秋,坐高铁回乡探...[详细]
-
江苏青年文学批评的原则、方法与可能性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文学大省,江苏文学批评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传统。陈瘦竹、吴奔星、叶子铭、许志英、曾华鹏、陈辽、范伯群、董健、叶橹、黄毓璜、丁帆、朱晓进、王尧、王彬彬、汪政、丁晓原、季进...[详细]
-
从新媒介文艺到新的大众文学
一媒介融合的案例表明,媒介性不只是网络性也是当代性。事实上,随着互联网催生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学自身开始主动寻求自我更新的渠道文学与媒介的话题早已不再新鲜,自文学诞生起,就必然有其依托的物质...[详细]
-
唐诗人:身体、情动与城市文学
人类身体本身是一种实践形式,是世界得以组构的基点。——特里·伊格尔顿我们在许多情形下,为外界的原因所扰攘,我们徘徊动摇,不知我们的前途与命运,有如海洋中的波浪,为相反的风力所动荡。——斯宾诺莎《...[详细]
-
“不完成”能否成为方法——万玛才旦小说叙事的实验及其范式意义
在当前的多民族文艺场域内,要对在小说叙事领域取得相当成绩的万玛才旦进行整体解读,无疑具有挑战性。然而他的不幸逝世,使系统地评估其藏地创作的意义这一总结性的批评使命,过早且不容回避地摆在我们面...[详细]
-
人在天地间的孤独与自由——钟求是《地上的天空》读札
钟求是在二〇一三年的一篇访谈①中,说自己不是给小说取名的好手,很多小说都是写完之后再命名。我对《地上的天空》的阅读,恰恰想从它的题目开始谈起。一口气读完这一短篇小说,再去品味其名字,或许能感受...[详细]
-
宥予:贫乏的城市
如今,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城市的贫乏,城市的贫乏正在侵占生命,城市的声音正在掩盖所有声音。得出这份结论,并非我对乡村有任何好感,我是说,城市和乡村一样贫乏。永久牌自行车,大风吹白的土路,收割玉米后土...[详细]
-
在故事的冒险中彼此“看见”——评万户《山盯》
万户的《山盯》是一部洞察女性处境的作品。故事发生在边疆,但它依然算是以都市男女情感为内核的小说。竞争激烈的职场上受到排挤,继而自我放任的白领女性Jade,孤身一人来到新疆,与陌生的“旅游搭子”梁...[详细]
-
《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王蒙王学典对谈录》:面向当代诠释传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怎样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怎样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是需要持续深化...[详细]
-
《美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九讲》:写出物质文化之美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密不可分。在中华文化中,物质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构成。精神层面重“气质”,物质层面也有“器识”之说。“大器”一词,就是从物质而来,夸的是精神。工艺美术品看起来是身边的琐碎小...[详细]
-
书写心中那抹蔚蓝——多彩的中国海洋文学
近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海洋文学成为中文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海洋文学以文字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对海洋的理解和感情,它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海洋生活史、情感史和审美史。事实上,海...[详细]
-
《听漏》:刘醒龙的小说精神
刘醒龙的小说精神,就在他决不重复自己,不断开阔新题材,不断创新,不断地与读者和自己较劲的小说创作方向。此次,我读完刘醒龙的长篇新作《听漏》不觉惊叹不已——这实在是一本奇书。于是,我激动地磨墨摊纸...[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