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身”中审视生命和世界——马笑泉《回身集》中的“非遗”书写
武术也被称为“国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不止关乎拳脚体术,也融入了道家、儒家、兵家、中医以及中国不同地域的文化。2006年,少林功夫、武当武术、沧州武术、太极拳、邢台梅花拳等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湖南中部的新化县、安化县一带被称为梅山,这里有多种文化交融互动,瑶族、苗族、侗族、土家族、汉族等多民族长久以来共同生活在这里。梅山文化的杂糅性,催生了很多独特的“非遗”技艺。湖南回族作家马笑泉的小说集《回身集》,其中收录的作品在展现中国武术与湖湘地区“非遗”文化的同时,回身自省,以当代人的眼光重审传统文化。
以武入道:“后武侠时代”的武术传承
马笑泉向来对武侠题材情有独钟。其在早期作品《银行档案》中,便塑造了一位在课堂上蒙头看武侠小说的主人公,这其中融合了作者本人在学校读书时的经历。在一篇纪念金庸的文章中,马笑泉写道:“从2016年起,我开始尝试着处理国术这一题材,陆续写出了《轻功考》《宗师的死亡方式》《直拳》《回身掌》等小说。每篇我都竭力寻找新角度,试图挖掘出武侠小说家们从未抵达的意蕴。看起来完全不受金庸影响,其实正是他作品的巨大气场在推动着我另辟一道。貌似渐行渐远,实则那种影响已然内化,如同青春的记忆融入骨血。”
如其所言,一方面,马笑泉的武侠题材小说创作深受金庸、古龙、温瑞安、梁羽生等人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也在新的时代思考着关于武侠小说新的命题。比如在《宗师的死亡方式》中,太师祖是一代武学宗师,靠着一手“猛虎硬爬山”打遍天下无敌手,但在乱世结束后,他的弟子们不能以武谋生,师门逐渐四散;《直拳》里,“尚武精神”的牌匾被换成了“以武养生”,习武多年的门徒,居然打不过不按套路出拳的小流氓;《阴手》中,主角为了复仇忍辱负重,卧薪尝胆30年,苦练武功,大成之后却死于火枪之下。一言以蔽之,这些小说思考的是在和平年代与法治社会中,武术的传承与意义所在。
对于武术这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失传问题,马笑泉在小说中的回应是“以武入道”。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武术被当作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除可以磨炼身体、强筋健骨外,对人的思维能力乃至道德和精神境界的修炼也有所助益。这种将武术与文化相结合的观念,正是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之处。回身掌、虎扑、猛虎掌、螳螂拳、八卦掌、直拳、阴手、轻功……《回身集》中对武术的描写,体现出作者深谙武学中的种种套路与门道。也正因如此,马笑泉才写出了“武”与“道”之间的关联。其小说中,有人为了民族大义,放下同门间的意气之争(《回身掌》);有人学习武功是为了使生活变得快乐而充实(《轻功考》);一代宗师也在晚年感叹,还是有文化好,明白武功中的“理”,才能为门派传道(《宗师的死亡方式》)。凭借功夫快意恩仇的时代已经远去,但中华文化中的侠义与道永在。
梅山巫傩:对自然的敬畏
马笑泉是湖南隆回人,隆回地处梅山文化的腹地。这里尚武崇文,深受巫文化影响。几千年来,多民族在梅山杂居融合,形成了很多独特的民风民俗。梅山一带最初是蚩尤部落的所在地,蚩尤也被认为是苗族的祖先,与皇帝、炎帝并称为“中华三祖”。一些地方的苗族至今仍保留着祭祀蚩尤的节日,如贵州丹寨县的“祭尤节”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按马笑泉的话说,梅山文化是他写作的精神原点。他曾在访谈中说道:“在梅山文化的认知传统中,‘万物皆有灵’。一块石头,一棵树木,它跟人都是平等的。这一点就有点接近于庄子的‘齐物’,人不过就是万物中的一种而已,没有必要刻意把自己看得太高。它培养了一种对世界的敬畏感。”梅山文化对自然的敬畏,集中表现在其巫傩文化之中。
早在《巫地传说》里,马笑泉便以奇人异事来表现湖湘的民间文化。《回身集》中的《赶尸三人组》《水师的秘密》两篇,讲述了梅山独特的巫傩文化。《赶尸三人组》中,作者对所谓“赶尸”的真实情况作了考据;《水师的秘密》讲述了民间“水师”的神奇事迹。所谓“梅山水师”,指的是当地以水为工具治病救人的郎中,也指一些“炼水”的所谓“巫师”。小说中具体描写了正骨术与种种“作法”仪式,其中梅山傩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与祭祀蚩尤、祭祖祈福有关;“柔骨术”也是梅山的“非遗”之一。在如今的时代,曾经的种种神秘现象渐渐都有了科学解释,对于传统中的封建迷信自然要摒弃,不过其中敬天法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仍然值得我们思考。
生命中的回身
国家级“非遗”八卦掌中有一式名为“回身掌”,按照马笑泉的话说:“回身,是一个看似优雅和谦退的动作,但当中往往潜伏着果决与凌厉,接下来的一击可能立判输赢,甚至立见生死。生命中的回身则蕴藏着更多含义。”《回身掌》是一个关于放下执念的故事。薛师傅早年挨了二师兄一记回身掌,负气出走。之后他苦心修炼,赌气想要报这一掌之仇。在大师兄的劝说下,薛师傅终于明白,原来二师兄用回身掌,是在等他有朝一日浪子回头。拳脚上的输赢是小节,传播功夫、报效国家才是大节。
中华武术在防身健体之外,有着更深刻的文化层面的意义,这也是今日中华武术之传承所要深挖的东西。中国古代戏剧小说中的拖刀计、回马枪,之所以为人所津津乐道,正是因为其中的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切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哲学。习武不是为了好勇斗狠,而是在一招一式中感悟生命与世界。回身是姿态,也是选择,习武之人在刚柔并济中不断回身自省,此为精进之道。一如我们今天对待传统文化,要不断地回身,在当代与历史的交互中,重审我们世代相传的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
(作者系河北大学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青年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