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亦是行人》——小人物的生死悲欢
近年来,周芳凭借《重症监护室》和《在精神病院》两部“非虚构”作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创作已经彰显出鲜明的个性。她以在场的方式,通过真实地还原疾病生存体验来表现个体的生命状态,并反映当下...[详细]
-
史诗重述与诗性表达——以刘亮程《本巴》与阿来《格萨尔王》中的童年书写为中心
近年来,一些当代作家以独特的视角和现代叙事方式对古老史诗进行“重写”,为现代人重新理解史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整体透视眼光和象征知识的储备”[1]。这其中,阿来和刘亮程可谓是代表人物。阿来以独...[详细]
-
生命的质感——李小坪中篇小说《地衣渡》的几个关键词
李小坪是极具灵气的作家。记得第一次阅读她的散文,内心深处那个最柔软的部位就被深深地触动。读了小坪的几个中篇小说,发现她的小说同她的散文一样出色。她小说所表达的人性繁复与生命质感,更能唤起人...[详细]
-
末未《菜园记》:种在菜园里的诗行闪闪发光
末未,是一个有多重身份的人:诗人、教师、农夫。他是个很有个性的诗人,他的笔就是一把耕耘文字的小锄头,写诗对于他是永无止境的神圣的劳动。作为诗人末未的同事,我在群山环绕小森林般的校园里,路遇过多次...[详细]
-
行文的独到与匠心
《剑煮红颜》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赵剑锋用诗意化的语言,为65位中国古代女性画像,匠心独运,形象逼真。该书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共七个章节,文字优美,刻画到位。这些文章,就创作手法而言,非常多样,有记叙的、...[详细]
-
《登春台》:以空间意象拓展精神视野
《登春台》(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发布的“中国好书”2024年3月推荐书目)是格非写下的第十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创作的第一部小说。步入“耳顺之年”的这位小说家,创作亦在越显宏阔的...[详细]
-
《去老万玉家》:青春旅程中的生命成长
张炜的长篇小说《去老万玉家》(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发布的“中国好书”2024年4月推荐书目),是一部酝酿了四十余年的砥砺之作。作品讲述青年舒莞屏受恩师重托“去老万玉家”,而后勘破真相毅然“出老万...[详细]
-
张国云《山海情》:援藏人生的精神张力与诗意表达
一个人与世界的尺度应该怎样去丈量,张国云的长篇纪实文学《山海情》(浙江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可以说是一个最好的范例。作者通过呈现浙江和全国其他地区三十年援藏的人与事,将自己对援藏工作的个体认识...[详细]
-
沙冒智化《重生西藏》:一个敏感的灵魂和一种非凡的思想深度
中国西藏作家沙冒智化的作品中展现了一个敏感的灵魂和一种非凡的思想深度。他的诗作中有很多关于大自然、自然的象征以及由此产生的与人类社会相互融合的描述,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他的诗歌引领我们回到...[详细]
-
小时代的抒情声音——浅论过程写作视野下的散文写作
● 摘 要散文作为一种抒情文体,其抒情特征贯穿写作过程的所有环节,本文以写作过程为线索,探索散文抒情在散文写作各阶段的实现方法。在灵感与构思阶段,散文抒情主要体现为“我”作为抒情主体的确立;在创...[详细]
-
心象•意象•幻象——评穆萨的小说《去海边》
从小说《去海边》涵纳的杀人与自杀、逃逸与救赎、偶然与反转的故事碎片来看,它本可以被写成类似于莫泊桑的《项链》、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之类的传统故事型小说。显然,小说作者不屑讲述跌宕起伏...[详细]
-
“写在南方之南”:潮汐、板块、走廊、风土
“南方”是世界文学古老的命题,在中国文学中也源远流长,从《楚辞》传统到晚近的江南想象都可以作如是观。作为方位,“南方”不仅指涉地理及环境,更投射关系与价值,介入或逃避现实的方法,久而久之,南与北形...[详细]
-
女性视角之于科幻文学的意义
这是“新女性写作专栏”的第四期,也是“科幻女作家专号”。从诸多来稿中,我们特意遴选了四位青年作家:修新羽、王侃瑜、叶端、段子期,她们都是“90后”写作者。她们风格各异,是科幻文学创作领域的新力量...[详细]
-
“硬核”软用,彰显主题性创作的柔性
主题性创作因为是围绕重大事件展开的文学创作,聚焦的是时代精神和时代强音,所以无疑是一种“硬核”创作。恰如其分地处理好这个“硬核”,作家需要做足破题、解题的文章,需要独辟蹊径,给出属于自己的答案...[详细]
-
亲情散文浓易淡难
从广大散文写作者的具体创作实践看,亲情散文仍然在整个散文创作中占据很大比重。这个也在情理之中,毕竟亲情是人间不可或缺的、最可宝贵的。即便不是写关于亲情的散文,也同样存在如何把握情感的问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