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文学“黄渤海”的书写路径——《黄渤海记》读后

发布时间:2024-12-22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著有《海上书》《渔灯》《烟台传》等十余部作品的烟台籍作家王月鹏,怀着对大海、对烟台、对生活在海边的人们的深挚的关切之情,再度推出散文集《黄渤海记》。在2024年的金秋十月,该书由作家出版社以文图并茂的版式、装帧设计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部散文集,采撷起遗落在海里、海边的那些有关鱼儿、渔船、打渔人的逸闻典故;在对海边人生活劳作的日常、海边地理风物民俗(像《过龙兵》《赶小海》《鱼皮鼓》等)等的一点一滴的撷取当中,将黄海、渤海海边的人们往昔与今朝的日常生活、地理物事、人情风俗等的变迁,尽数收入娓娓道来的散文篇章里。

古时,从这片地域走出去、在异地他方做官或者有着突出的文学造诣的本地名人(见于《一钱太守》《一代诗宗》等篇),他们的逸闻史事,也像“金针”一般被缝嵌进了这本散文集里,让这本散文集占主体部分的现实性书写增加了一缕缕绵延不绝的古韵古意,更加呈现出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与人文文脉绵延不绝的悠悠渊薮。在各路散文家皆在作多向度探索的当下散文书写的格局中,《黄渤海记》为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散文写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黄渤海记》在新时代文学散文话语构建与探索层面,还显示出作家具备一种创作上的主观自觉,可以明晰地感受到作家在孜孜以求,作一种中国式自然文学探索与构建的努力。总的来说,《黄渤海记》在文学“黄渤海”的书写路径、散文的文学地理学意义的彰显,以及中国式自然文学的话语构建等方面,都作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探索。《黄渤海记》是一部由作家王月鹏浇注了自己对当地的深挚情怀、字字句句皆流露出“崇真尚情”写作旨归的散文佳作。也可以说,作家王月鹏以自己的散文写作,不经意间为山东、为烟台、为黄渤海海边的人们,提供了一张最好的文学名片、文化名片。新时代文学地域文化特色的散文写作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

《芙蓉坡》一篇,作家写到八角村全村人已经过上了由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所带来的丰裕生活。村支书提出他们面临两座百年以上的宗祠亟需保护的问题,他自己也对人文历史中的物事渐已隐入历史当中,感到忧虑。村支书怀着迫切的愿望,奔走搜集,将之记载下来并保留传承下去。老支书曾经参与过村志的编纂。其实,《黄渤海记》何尝不是作家王月鹏以文学之笔、散文之笔,给生活在黄渤海边上的人们,给这里的海、景、人所留下的一部可以传承下去的、以散文文体呈现的文学“志”书?从《黄渤海记》可见,这样的写作因其突出的地域文化特色,而较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致,能让有着海边、半岛生活经历的读者产生很强的代入感。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这样的散文写作格外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赓续的价值与意义。

地方志,古已有之,《黄渤海记》里也数次写到村志等地方志书。地方志是一个地方的方志、史志,记载一地的地理风物、风俗掌故、人物故事等。司马光还曾以“博物之书”称之。地方志的书写,是自古延续至今的一种书写传统。地方志的作用与价值不容小觑,但其文学性相对不足,也是一个显见的问题。《黄渤海记》带给我们的惊喜与启示之一,或许就是:其实在新时代散文话语建构当中,完全可以由文学性、艺术性充盈的文学之笔,写出既感人耐读又有着地方志、地方文化传承赓续意义的散文精品。

地方性写作其实一直是当代文学中最有生命力也最有成就的一翼。莫言、贾平凹、苏童、余华、迟子建、王安忆等当代名家,无不如此。冯骥才还以200万字左右的创作体量,“形成了一种堪称现象级的文学地理叙事——‘文学天津’”。作家王月鹏及其写作,对于胶东半岛、对于烟台的人们,是不可多得的文学收获。

在中国,自然文学写作自古以来都是有着自身脉络的,不必一味地思慕和追求爱默生、梭罗那样的“纯粹的自然文学”的写作路数,不必为美国自然文学所表达的那种对于被“隔”在社会与人的外面的“自然”而发出惊叹。中国的散文作家,应该构建中国式自然文学的写作理念。《黄渤海记》里对大海、风景、渔船、渔事等的书写当中,有着丰厚的地域之美、人文之美,自然之美之中还含蓄蕴藉了历史与人文的深厚底蕴。

《黄渤海记》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作家作“沉浸式写作”,即将自己全身心融入到一篇篇散文的字里行间,作家的品性、理想、追求、悲悯又超然的人生态度等,就那么自自然然地与散文篇章里的一字一句融为一体,呈现出作家主体个性与散文文体深度交融的典型特征。这是王月鹏《黄渤海记》殊为难得、尤为可贵的地方。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