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铁钢:时代表现与乡土再造
党的十八大以来,表现“三农”题材、主题的作品数量激增,异彩纷呈,佳作频出。最先感应到时代脉搏,捕捉到时代信息的其中一位是忽培元,2018年他就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乡村第一书记》,描写了语不惊人、貌不出众的年轻共产党员白朗到颖川县牛头镇上牛湾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成长经历。故事生动,主题鲜明,人物形象让人耳目一新。也因此,它很快被拍成电视连续剧《花开山乡》,在央视一台黄金档热播。时隔不到六年,忽培元又向读者推出了同样聚焦“三农”题材、主题的长篇小说《同舟》。
《同舟》讲述的是出身于关中渭源市华邑县安礼镇同舟村的青年赵志强,在名校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并已在大城市的研究机构工作后,决心辞职回乡“长期追踪搞田园调查”。恰逢同舟村村委会改选,他被村民一致推选为村主任,带领乡亲们通过十年的奋斗,将落后、贫穷的同舟村建设成为先进、文明、富裕的同舟村的故事。
《同舟》里的赵志强不同于《乡村第一书记》里的白朗:前者是返乡的、村民选举产生的村主任;后者是外派的、任命的驻村书记。赵志强十年奋斗的主旨是“精神和物质两手一齐抓”、“村干部要和村民心连心”;白朗驻村几年的工作目标主要是侧重帮助上牛湾村如何实现物质脱贫。赵志强的作为更符合、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性”,也更能体现“内生性”,从而更具深厚性和持久性。
遵循生活的逻辑设计
同舟村村民选举村主任大会的结果是:刚回村不久的社会学博士赵志强当选,发家致富了的农民企业家、一心想当村主任的赵杰魁落选。这是“大多数人没想到,却又都愿意接受”的选举结果。赵志强顺乎民意,信心满满地走马上任。工作起步就是走访全村,摸底数、搞调研。发现了村民们一系列急、难、愁、盼的问题后,再和老书记忽步康梳理问题,协商确定工作原则和重点:原则是“两个文明一起抓,不能一手硬一手软”;重点是办村幸福院、建图书阅览室、恢复村小学。接下来召开村委会会议,宣布分工,推出工作思路,重点研究讨论为解决六十五岁以上老年人吃饭问题,创办同舟村老年幸福院有关事宜。这样的工作思路得到了班子成员的认可和全体村民的叫好。因此,幸福院很快办起来,其后,图书阅览室也建起来,村小学也恢复了。在此基础上,赵志强带领村委会一班人将工作重点集中到对黄河滩地的考察上,并依据考察所得,制定出了五年综合发展规划,形成了《同舟村黄河滩地综合保护与开发规划方案》,其核心是发展冬枣栽培,以此牵动旅游业发展,使村民更快富裕起来,使村集体经济迅速壮大起来。
由于赵志强带领村委会一班人坚持了“人民立场”——处处为村民治富奔小康着想,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确定工作任务和重点、思路、方案,而不是拍脑门、闭门造车。所以,每干一事都得到村民们的拥护和响应;干一事成一事,积少成多、滚雪球式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赵志强及其团队真正做到了“两手抓两手硬”: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资源,如同舟村六百年历史遗存的故事传说、古建遗址、书画美食等的挖掘和利用,同时更注重对新时代新理念、新风尚的传播和推广,从思想观念上、生活方式上等多方面启发、教育、引导村民尊老爱幼、互帮互助、求美向善,最大限度地调动村民主观能动性、工作积极性,为追求和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凝心聚力。仅用十年时间,就使同舟村在实现物质脱贫的同时也实现了精神脱贫。得到了亲民、务实的常青峰县长的高度认可,称同舟村不但自身发生了巨变,打开了局面,而且为全县工作的发展提升做出了样板、打开了局面。
面对如此成绩,赵志强没有丝毫自得和自满,因为这一成果是扎扎实实奋斗努力的结果,更是他早在十年前上任之初就已锚定的目标。只不过是他用十年的扎扎实实的努力,将明确清晰的规划一步步地落到了实处,积少成多地变成了现实。十年前,刚当上村主任时,赵志强就曾对自己的工作目标、使命和责任有透彻的分析和认知:“乡村社会就是这样,它不是为了证明你的某个标新立异的命题存在,而是像一块大磁石,遵循着各种各样的逻辑关系而聚散离合……这种情况下,你无法把它划分成什么这个那个类型。就像你自己无法分清自己的身份是村主任还是社会学家,一个受人尊重同时也遭另外一些人反对的所谓‘乡贤’。更多的时候,你还得以一个当代普通人的眼光和视角,来看待眼前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十年后,面对同舟村的变化发展,我们可以根据赵志强如上的认识和期许,对他的作为进行一个总结,那就是:十年间,赵志强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严格按照党的要求,严格遵循生活、工作的逻辑,作出了不负人民意愿的努力,取得了意料之中的成长与成绩。
遵循人物成长的逻辑进行形象塑造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必须经过风吹雨打的历练才能成长成才,这是人物成长的生活逻辑;艺术作品中的人物也必须经受众多矛盾冲突的磨砺才能形象、鲜活、生动地挺立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艺术作品塑造人物形象必须遵循的逻辑。《同舟》通过大小十余次的矛盾冲突的设计,真实、准确、生动地向读者呈现出了主人公赵志强由一个社会学博士转换、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干部——村主任、支部书记的人生轨迹和历程。
赵志强刚刚走马上任村主任,就发生了刚正耿直的抗美援朝老兵忽子亥怒砸名为游戏室实为赌场的赵能人的场子。对此,“有人生气,有人窃喜,也有人惊恐不安,有人愤怒,还有人冷漠旁观,有人幸灾乐祸,有人点头称快。”不管何者,最终都把目光聚焦到新主任赵志强的身上,看他怎么处置。对此,赵志强感到“为难……担忧……不知该怎么办”。好在有忽子壬老汉和张民警的助阵,使赵志强做出“游戏室从今天开始关闭”的正确决定。赵能人并不罢休,又到赵家耍赖闹着给游戏室解封。赵志强对此生气、无奈,借向张民警报警加以震慑。上任新官的青涩、乏力、少谋、软弱令人担忧。
为争夺部队农场撤走后留下的土地,发生了武安村与同舟村村民间的械斗。获知消息后,赵志强义无反顾地奔向现场,同时电话通知副主任忽沛东向镇里报告。赶到现场,正碰上打红了眼的本村村民段新虎举棒向武安村主任武永安头上打去,“赵志强冲上去抬胳臂一挡,棒子只在武永安肩膀上扫了一下。‘都住手!乡亲们,咱们有理讲理,谁都不许动手!’”此中的表现,可见赵志强的勇敢、理智、大局观念和法治意识。比较处理游戏室事件的青涩、乏力、少谋、软弱,明显地进步、成熟了许多。在此后的抗洪抢险、处置段新虎偷枣案、转播造谣传单及破坏修路推土机案中,赵志强都充分展示出了他深处危机的胆识、调处矛盾的智慧、处理问题的方法、能力、水平的增强、提高。所有这些,在处置意外电死人的事件中得到了集中、全面的体现。
波澜起伏的矛盾冲突构成《同舟》外在真实可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穿插于其中的赵志强的《同舟日记》则记录呈现出了主人公成长、成熟的内在心路历程。平息了意外触电死人这场预想不到的奇异风波后,赵志强在《同舟日记》里写道:“人的经历,就是他成长的财富。正是许多意想不到的高压和磨难,使得一个普通甚至有些懦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面对意想不到的变故,假若你没有足够的定力保持镇定,那就会惊恐不安,甚至精神崩溃。连眼皮跳动这样的正常生理现象,都会以为是某种不祥之兆。由此可见高尔基笔下的海燕,真是太伟大了。作为一名村支书,你必须有‘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这样的斗志和勇气。如此才能适应村支书这个特殊岗位,成为生活中的真正强者。”至此,回乡历经十年风吹雨打的考验、磨砺,终于由一个稚嫩的白面社会学博士成长为一名成熟、稳健、优秀和政绩卓著的村主任、村支部书记的真实感人的形象,在《同舟》中挺立起来,活跃在读者的眼前,令人感动而难以忘怀。至此,作品也就临近了尾声。
遵循审美逻辑进行艺术创造
《同舟》巧妙地运用多种文体,有机融汇多样元素,给人以多方面的审美享受。《序曲》是一个蕴涵着传说的美丽的故事,讲述的是忽、段、赵、文四个家族构成一个村庄——由忽家寨到同舟村的肇兴史。不仅为全书开篇,更给作品增添了六百年历史的跨度与厚重。
《同舟》借文有才、文祥等人之口,演唱、诵说出了多段东府秦腔、乱弹、蒙古长调、顺口溜等多种曲艺戏种,既有助于塑造人物的形象,更为作品酿造出了浓郁的地域风情与格调。
《同舟》通过对古建遗址、名人字画、食谱对联的介绍、品鉴、讲述、创作,形象生动、鲜活有机地既将相隔六百年的历史与现实紧密地贯通起来,又给作品带来了深厚浓重的文化色彩,使读者分享到多样人文创造成果的魅力与美妙。
以上是《同舟》严格遵循审美逻辑进行艺术创造的外在表现与成果,其更见功力的还在于内部的表现,即遵循求变化避死板的审美逻辑,根据故事情节的推进、展开,艺术地调度、变化发展的节奏与色彩。
到目前为止,忽培元共创作出三部长篇小说,即《雪祭》《乡村第一书记》《同舟》,都是表现“三农”题材和主题的。这是由忽培元的生活经历及由此生活经历凝结而成的“三农”情结所决定的必然结果。忽培元的“三农情结”的内涵就是熟悉农村、热爱农民、关心农业,已成为他为人的秉性、情感的基础和底色。“三农”情结对其文学创作的作用就是始终一贯地关注、思考、创作、表现“三农”题材和主题的各类作品。因此,创作《同舟》是忽培元“三农”情结使然的必然结果。决定忽培元创作《同舟》的另一必然因素是其“民族情结”或“祖先情结”。忽培元在填写履历表时,“民族”一栏“一惯慎重地填写‘汉族’”,但他自从少年时期起在内心深处就将自己的民族定位是蒙古族,同时坚定地认为成吉思汗是自己的祖先,并发自内心地以此为傲,向往草原的辽阔,热衷游牧生活的浪漫。也正受此情结的驱使,他创作出不少表现草原、蒙古族生活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中篇小说《神湖》,接下来就是《同舟》。忽培元在《后记》中说“《同舟》是游子献给故乡的一个敬礼”,又何尝不是他认祖归宗的一个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