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约热短篇小说《喜悦》:有情的乡土
李约热下乡扶贫两年,乡下的一沟一渠、一石一木,他了如指掌。某种意义上说,他就是自己小说中那个李作家。下乡扶贫的上千个日夜,记忆汹涌澎湃,但李约热却显得克制。在他那里,写小说和别的时候不一样,他需要好好...[详细]
-
李昕:精神自传和存在真相
李昕在我看来应该是一个卡夫卡的追随者。这不仅仅在于她致力于描述“地洞”般的境遇及相关惊惧(内容层面),也在于她癫狂的自白式的表述特质(形式层面)。不过,这并不代表她是残雪那一路,众所周知,残雪的“学徒...[详细]
-
“名物学”与中国当代小说诗学建构——从王安忆《天香》《考工记》谈起
内容提要在当下写名物的小说中,王安忆的创作极具代表性。她的《天香》和《考工记》皆为以物观时、以物观世的经典。王安忆擅长在一个“变”的时代中,观察和思考时变与物的“名实相怨”,通过物的“名实相怨”去映射...[详细]
-
魏思孝《余事勿取》:交响乐与安魂曲
魏思孝以书写小镇焦虑青年而为人所知,在中短篇小说短暂的时空中,有时候分不清小说中的人物与作者的界限,他们在虚构与纪实的模糊地带并肩创造出一种奇特的冲击力,调笑又模拟着小人物无力掌控的庞大生活。《余事勿...[详细]
-
经典“70后”作家:卢一萍论
对生活在这片广袤国土上的大多数人而言,帕米尔高原是绝对意义上的“异域”——遥远、荒蛮、语言不通、景象宏阔奇异,一个若非刻意而鲜少有可能亲临的抽象地名。二十多年前,来自四川大巴山深处的汉族人卢一萍却满怀...[详细]
-
为什么是汪曾祺
承蒙编委老师对“汪曾祺孙女”这个身份的看重,我有幸在《汪曾祺别集》之《晚饭后的故事》《梨园集》两册做挂名主编。其实,以我对现当代文学的认知和对汪曾祺作品的解读水平,实在达不到作为“别集”编委的门槛儿,...[详细]
-
性情中人的性情之文
“可否虚构”的争议,一直存在于散文界,近十年来争议更甚,还“衍生”出一个“新文体”叫“非虚构”,特别强调散文不能虚构。当然,“非虚构”并非专指散文,它还指向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但文学性和思想性有别于或...[详细]
-
陈亚军:现实题材创作的内心境界
有境界的文学创作,作品自成高格,这是一个文学共识。应该说,总是先有作家的境界,才有作品境界的。作者深悟生活,将内心与外界贯通融合,才能创作出富有持久感染力的文学作品。对灵魂培育和滋养的耐心。文学归根到...[详细]
-
回到“大文人”——李徽昭《审美的他者》读后
编者按无论是中国的古典文化还是十六七世纪的欧洲文化,绘画和文学一直都是同根同源;但中国经历了“五四”文化运动,西方观念的传入和自律与自立门户的要求,导致“文学”和“美术”逐渐分离。李徽昭的著作《审美的...[详细]
-
张柠:听见大地召唤
范稳写藏地故事,在他磅礴的写意中,雪域佛土,诸天神灵,有情万象,沿着澜沧江浩荡而来。神灵现实照耀在大地之上,历史在创世与轮回之中演进,由此生出一幕幕悲怆而庄严的生命演义。在“藏地三部曲”中,范稳采用一...[详细]
-
王春林:评津子围长篇小说《十月的土地》
某种意义上,津子围的《十月的土地》可以被看作是一部聚焦家族内部矛盾冲突的家族长篇小说。关于章氏家族的来历,小说中有着具体的交代。第一,章氏家族是因为闯关东才从山东老家来到东北的。第二,更重要的一点是,...[详细]
-
《爱妻》:一份爱的病理报告
《爱妻》董启章著后浪丨九州出版社董启章的《爱妻》是一部典型的学院式小说,全书由《爱妻》与《浮生》两部分组成。《爱妻》部分讲述中文系教授“我”佘梓言在作家妻子龙钰文远赴英国剑桥访学期间,两人通过往来邮件...[详细]
-
美德与行动:解读《老子》的重要线索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系列《老子》王中江解读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由国家图书馆筹划组织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目前已陆续出版面世。作为首批十种之一的《老子》,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中江先生进行解读。这套丛...[详细]
-
巨大的“诗心”:在宇宙的量子雨中跳舞
2020年末,南京,暴雪肆虐。大地的一切,都陷入了寒冷的忧郁。维景国际酒店玻璃窗前,我拨打那个熟悉的电话,却永远不再有回音。同来开会的王尧老师发微信语音告诉我说:孝阳走了。我不敢相信。第七届紫金山文学...[详细]
-
新文本·新武侠·新历史:小说修改的精神指向
《大日坛城》本是徐皓峰201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近期,徐皓峰将自己十年前的旧作《大日坛城》修改后刊发,修改后的版本发表于《收获》长篇小说2020冬卷。总的来看,作家的修改并没有太多的集中在故事层面,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