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军:现实题材创作的内心境界
对灵魂培育和滋养的耐心。文学归根到底是关乎心灵活动的。现实题材文学创作在呈现社会、发掘人性、把握时代上需下大力气:拷问社会,揭示生活经验;探问人性,触摸情感实质;审视时代,追寻内在精神。文学的教育是人文教育,应以振奋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为意旨。作家汪曾祺的创作常常“以小见大”,多关注底层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却蕴含大美的憧憬。因此而言,善于叩击心灵之门,发现人性之光,并在最能呈现人生价值处施予浓墨重彩,应是作家企及之高度。
对社会发展与警示的用心。成熟的作家是讲故事者、教育家和魔法师,这个观点耐人寻味。文学作品是一种基于社会认知的创造,题材选择很多时候直接影响叙事内容和情感价值,由此对社会发展的用心观察,是现实题材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一环。作家选择了创作题材以后,还要被这个题材所培育,即在挖掘和丰富题材蕴含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感动、提升,直至把握题材的实质,沿循文学规律进行创作。社会现实中有进步有矛盾,而作家要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摈弃那种为趋时尚而粉饰现实,或为博流量而妄扰社会的心态。
对民族文化积累和传承的尽心。作家孙犁说:要留心今天对一些事物和问题的看法,已经和过去在文学作品里表现的有了什么不同。我想,这是一种在文学创作领域里富有时代思想力的“接着说”,道出了文化积累与传承的关系。恩格斯曾高度赞扬巴尔扎克小说的社会内涵,认为“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好的文学作品,精准描绘了时代变革和社会庞杂的生活,让民族文化浸透于世俗与个体生命,并流淌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让历史原生态和现实多面性尽染于文学的悲悯情怀,统一于文学的精神价值。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