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平、黄明姝:《平原》论
●摘要毕飞宇小说的“王家庄”在文本时间与空间上的特殊限定,关乎写作者个人生命史与小说主题史之间的联系。《平原》一方面旨在对建构了《平原》的时代作出回应;另一方面挪用小说本身的虚构性解构这种回应。《平原...[详细]
-
在象外之象中寻找辽阔的空间美
【摘要】西关是陈惠琼重要的文学地理坐标。陈惠琼在自觉追寻散文诗创作的过程中,以其前瞻而高远的主体精神和独特的审美艺术,凸显其“精神论”“生命论”和“语言论”等极具个性特征的文体意识。通过对散文诗的创作...[详细]
-
绘制古老文明的新地图
谈到中华文明的象征,古有“五岳”和“四渎”,近有“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中国人寻根问祖,或许还要举出孔庙和黄帝陵;外国人来到中国,也许爱看的是故宫和天坛。无论是人文建筑,还是地理风物,任谁都可以轻松地...[详细]
-
扶贫题材文艺创作需处理的八大关系
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详细]
-
这里有一条通往经典之作的路径
丁帆教授最初和“明哲文化公司”策划“大家读大家”丛书的想法是:邀请人文大家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外大家的名作,让普通读者分享人文大家的阅读经验。这一创意赓续了“新文化”的传统,也应对了“全民阅读”的诉求。2...[详细]
-
李凤群长篇小说《大望》:罪与罚的追问探求
作家将孤岛作为叙事的放射点,笔触向四面八方辐射,过往的追忆(问)和现实的求生交错并进,追问中透出救赎的灯火,现实求生演绎出困境的获解之道。现代人普遍处于孤独焦虑的痛苦中,史铁生以其肉身的残疾考察了健康...[详细]
-
在文学叙事中重建历史的具体性
1抗战题材创作是河北文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战争文学的发展规律来看,随着时间推移和作家世代更迭,对同一场战争的文学叙事,会出现折射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意识的深刻变化。在河北当代文学方阵中,具有这种全新...[详细]
-
《十月的土地》:土地上的传奇
关于东北的长篇小说,可能大家记忆最深的是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近年,刘庆的《唇典》以及孙惠芬、老藤、周建新等人的长篇新作也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长篇小说的东北军团正在崛起,而东北书写也正越来越得...[详细]
-
四位浙江作家的创作追求
小说家的使命之一是揭示生活的秘密,浙江作家张忌、雷默、杨方和朱个对生活有着很强的感悟能力,他们以自己富于灵性和个性的笔触,追摹过往生活烟云,为岁月留下印记,给当代现实中的一个个鲜活个体立心立言,启迪人...[详细]
-
许晨《山海闽东》:再现人民领袖的“初心”
作家许晨的长篇报告文学《山海闽东》讲述了福建省宁德市三十多年的脱贫攻坚的故事。作品努力还原了习近平同志当年在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时,带领当地人民为“摆脱贫困”而斗争的历史现场,真实展现了习近平同志坚持深入...[详细]
-
《鸣声幽远》:生态题材现实主义小说的新探索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生态题材越来越受到文学界的关注。谷运龙中篇小说《鸣声幽远》就是属于生态题材的作品,是以审美的方式对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一次回应。为了迎合时代主旋律,一些“直奔”主题...[详细]
-
中国现当代文学瘟疫叙事的转型及其机制
每至历史洪流的凶险处,文学无用论与文学工具论这对文学功利主义诞下的双胞胎往往会魅影般浮出地表,以某些滑稽的方式侵蚀着文学的名声。作家过于急切和盲目的创作实践也许不是文学介入现实的最佳途径,深入的反思反...[详细]
-
《顿悟的时刻》:小说的光芒与温热
河畔书宴是暨南大学2019级汉语言文学基地班二班内部的读书会,2019年10月份由班主任唐诗人提议成立。读书会成员都是“00后”大学生,旨在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阅读文学经典。读书会尤其重视文学体验,成员...[详细]
-
以诗意和爱怜抚慰风尘
若干年前,律师、诗人高惊涛以她易感的心灵和别样的笔触,出版了她的第二部诗集《谁为我祝福》,那部诗集的序《一个因诗而优雅的女人》也是我为她而作。而今她将又一部诗集《与自己的灵魂厮守》奉献给读者。曾经,团...[详细]
-
轻中有重 朴中见色
2020年,反映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主题的作品写作构成了报告文学领域里的一个引人瞩目的重点。这其中,有些作品读过了也就淡忘了,有的作品却在读后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王国平的《一片叶子的重量——脱贫攻坚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