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凸凹《京西逸民》:呈现乡土生活的“毛细血管”
长篇小说《京西逸民》(北京日报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是凸凹“京西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京西之南》笔意在“史”,家族史、革命史、建设史及改革开放一脉贯之,彰显出鲜明的红色基调;《京西文脉》笔意在“文...[详细]
-
周玉娴、张云《美丽山之美》:让中国形象美丽绽放
美丽是一种向往!美丽也会是一种动人的真实存在!阅读周玉娴、张云长篇报告文学《美丽山之美——国家电网人在巴西》(中国电力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的时候,我不断有这样的联想思绪出现。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详细]
-
陈玉福《治沙愚公》:用非虚构写好中国故事
为了弘扬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的新时代愚公精神,再现三代人矢志不渝的传奇经历,生动诠释“两山”理论和书写脱贫攻坚的伟大创举,甘肃作家陈玉福深入甘肃武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历时3年,撰写完成了非虚构作品《治...[详细]
-
《白梦记》:存在的焦虑或者以实写虚
胡学文这些年来的小说创作,无论如何都称得上是孜孜不倦且风生水起。这不,史诗性长篇小说《有生》在中国文坛掀起的巨大波澜尚在发酵之中,又一部颇具创意的中篇小说《白梦记》(载《长城》杂志2021年第1期),...[详细]
-
多元视角的康定书写——论小说《风马》的叙事方式
尹向东是康定的藏族作家(藏族名字泽仁罗布),他出生在康定、生活在康定,康定是他创作的“约克纳帕塔法县”,是他作品中人物生活的具体地理空间,也是他超越地理空间寄托所有情思的精神原乡。他创作的一系列中短篇...[详细]
-
文学史视野中的“大学叙事”
李洪华邀我为其新著《20世纪以来中国大学叙事研究》写序。我先要申明,我对这个课题没有做过深入研究,只是粗粗读了洪华的新著,引起了一点思考。应该说,洪华选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五四新文学缘起于北京大学发...[详细]
-
“记忆的阐释学”与当代文学的记忆书写问题
关于文学与记忆的关系,毕飞宇曾说:“记忆是不可靠的。是动态的,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动态或不确定使记忆本身带上了戏剧性,也就是说,带有浓重的文学色彩。”(1)这是哲学现代性层面的讨论,理性主义将记忆书写...[详细]
-
雍措散文:斟满人性温情的《凹村》
阿来说:“当文学的眼睛聚光于人,聚光于人所构成的社会,聚光于人所造应的历史与现实,历史与现实生活才焕发出光彩与活力。也正是因为文学之力,某一地域的人类生存,才向世界显现并宣示了意义。”雍措正是通过她的...[详细]
-
林森《岛》:给万物重新命名
新与旧,明与灭,传统与现代,固守与决裂,勇猛与怯懦,是林森写作的重要主题,也是林森创作的动力与秘奥。中国自古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即使近现代以来城市文明飞速发展,农耕文明的精灵依然飘荡在城市隐秘的角落。因...[详细]
-
情感的维度和心灵世界差异化的纷呈
每个人的诗写,都是一面多棱镜,折射着作者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一面面多棱镜由自己的纹理、光泽、色彩,构成属于自己的谱系,构成诗人抒写的生态系统。读诗歌文本,仿佛就是读一个人的成长史、心灵史。阿多尼...[详细]
-
《永生策划师》与赫拉巴尔的影响
舒文治是湖南汨罗的公职人员,一个基层的领导干部,他同时是一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有小说集《永生策划师》和评论集《远游的开始》等作品刊行。他是一个隐于民间的作家——虽然有关于他小说创作的诸多评论,甚至不乏...[详细]
-
梁向阳:捕捉“社会大转型”时期的历史诗意
当代已故著名作家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我国新时期以来为数不多的畅销书和常销书,被读者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①。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诞生,与作家的创作动机、思考、...[详细]
-
郜元宝:另类“老年写作”·超文本·精神反刍·迟到的主题翻转
《笑的风》书影一、另类“老年写作”中篇小说《笑的风》8万字,完成于2019年夏,原载《人民文学》2019年第12期。该刊卷首语认为这是“一篇显然具有长篇容量的中篇小说”。作者“又用了两个月时间,用了只...[详细]
-
当代语境下的古典内核——浅评于浩诗集《尺素书》
在中国漫长的诗歌史上,学者与诗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一体的。诗歌不仅背负了基本的抒情属性,同时也承担了教谕乃至传道的使命。宏观的文化概念渗透在诗歌的语言文本之中,这既是漫长的中国文化史上,诗人群体如此...[详细]
-
抗疫诗歌要有现实力量和生命重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无论是国外诗人还是国内诗人,创作出海量的与疫情有关的诗歌,对记录历史、反映疫情、褒扬英雄、凝聚人心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大量抗疫诗歌涌现而来,又悄然而去之后,人们情感记忆的海岸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