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六一散文集《水里的光》:记忆深处的微光
散文集《水里的光》里,作者收录了二十篇写东洞庭湖的文字,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是写东井岭的。东井岭距岳阳楼不到两公里,曾是岳阳古城的城乡接合部,现在是岳阳城里霓虹灯下的老街巷。冯六一对生命、对水的认识和体...[详细]
-
父亲:作为一种文学装置——理解双雪涛、班宇、郑执的一种角度
一、为什么不可以是“父亲”?双雪涛、班宇、郑执三位同样出身于沈阳铁西区的80后作者,近年来成为文坛聚讼纷纭的关注热点,已是不争的事实。地方文化宣传部门、文学评论界和大众文化领域当中的诸多力量有意无意形...[详细]
-
抗战文学研究的关键词
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雷蒙德·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极大地带动了文化和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关键词”热。在他看来,“这是语言发展的重要过程:某一些词语、语调、节奏及意义被赋予...[详细]
-
王学武《乡读手记》:在乡情中感念家国
“乡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每个人心里都会有牵念的地方。这地方,或是曾经养育你的一方水土,或是离家千里求学他乡的都市,抑或是你半辈子打拼、创业的地方,她会自觉不自觉地经常...[详细]
-
《中国文学课》:以文学滋养人生
2018年10月,编辑找到我,希望我领衔为音频平台做一门现代文学的课程,打造一个音频课程的教学团队。组建的教学团队,以复旦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教研室部分教师为主,也吸收了一部分其他院校的教师。在近20...[详细]
-
新时代如何以文学方式讲好“黄河故事”
黄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河流之一,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都与黄河休戚与共、息息相关。由黄河而孕育出的黄河文化,是中...[详细]
-
刘琼散文的“姿姿势势”
在我的印象中,刘琼是文学评论界的一位新秀。她的评论写得很有特色。去年,我在刊物上看到一篇她的散文《格桑花姿姿势势》。看了题目觉得有点“那个”。在我们上了年纪的读者中,觉得“姿势”二字是不能拆开重叠成“...[详细]
-
杨献平散文集《作为故乡的南太行》:来自生命与生活的盛邀
这世上,有些文字是浸润式默默地打动你,而有些文字是突袭式,直接戳心。杨献平的散文集《作为故乡的南太行》就是这种突袭式。作者杨献平曾自述,写作就是“用各种技巧、语言和角度,把人心中暗藏的水花撩起来,把人...[详细]
-
倪洪伟《组诗》:古典与意象,青衣与抒情
20世纪是物理学的黄金时代,也是文学的黄金时代,迄今为止,所有奠定人类文明发展基础的物理学定律都是在那个时代被发现的,所有如星子一般闪亮的文学经典也都是在那个时代诞生的。在这些文学经典中,长篇小说和诗...[详细]
-
罗凤鸣诗集:《废纸》里的生命密码
细读罗凤鸣诗集《废纸》,会有一些生命的“通感”传达周身。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不要轻易将赞美说出口”(《赞美》),“她开心地把画给我/就像把整个世界/送到了我的面前”(《画画》)。这些诗句让人在阅读中产...[详细]
-
《时光雕刻者》:一部时代雕刻者幕后的故事
《时光雕刻者》这个命题很恰当,也很有意味。要了解中国当代文坛,《时光雕刻者》这本书的文学价值、研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魏锋的笔触能将采访对象置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收集了当代中国许多重要的、成就突出文艺...[详细]
-
孙频:写属于人本身的一些东西
在孙频最新作品《我们骑鲸而去》中,读者看到她第一次把故事发生的背景从她熟悉的环境中移开,放置在了一座孤悬的岛屿之上。三个心里怀揣着秘密、携带着创伤的人,从他们生活的世界里逃离出来,登上一座寸草不生的孤...[详细]
-
胡竹峰《击缶歌》:用文字铭刻声音
80后胡竹峰的新作《击缶歌》(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擅走传统路线。同样重读经典,评说大师,鉴赏地方戏,记录非遗,独辟其蹊径——明清以来才子佳人式性灵写作,重新赋予新时代的语境。“风致”或“林下风致”,属...[详细]
-
黑孩长篇新作《贝尔蒙特公园》:苦难是令人敬畏的
近两年,黑孩的创作可谓是井喷。如果说《惠比寿花园广场》(2019-6《收获》)是比较纯粹的爱情小说,那么《贝尔蒙特公园》则应看作综合性的社会小说,它涵盖了家庭的夫妻关系、职场的同事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详细]
-
作家田耳论
2000年的农历正月初三,沱江之畔的听涛山上拾级而上一位面容憨厚的青年,他走过一座孤矗在路旁的水泥石碑,上面龙翔凤翥写着十六个不易辨认的大字:“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最后,他止步于一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