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春林:跨越阴阳两界的亡灵叙事
一、“新闻串串烧”与为历史招魂只要稍加留心,我们即不难发现,最近几年来中国小说界已经出现过若干部同样采用亡灵叙事模式的长篇小说。就我个人有限的阅读视野,诸如余华的《第七天》、雪漠的《野狐岭》、孙惠芬的...[详细]
-
《何秀竹的生活战斗》:活着,活得盛大
巴别尔在谈论托尔斯泰小说的时候说,如果这个世界能描述自己,他会像托尔斯泰那样来写,托尔斯泰是存在感特别强的写作者,不停地讲大道理解释一切,有时候又奇迹般地化身为不在场的叙事者。这种叙事方式让人自然进入...[详细]
-
《相辉——一个人的复旦叙事》读后:这也是我们的复旦叙事
逐字逐句读完了《相辉》,心里满满的。满满的人、事,充塞心头:过去和现在,见过和未见过,熟悉和不熟悉,听说和未听说过……还有那些复旦的建筑,三村四庄、南轩、奕住堂、登辉堂,燕园的小桥流水,空中回响着大声...[详细]
-
赵本夫的《荒漠里有一条鱼》:从生殖到生态的现代寓言
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但赵本夫偏偏说荒漠里有一条鱼。这显然是一条神奇的鱼。这条神奇的鱼引导赵本夫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繁衍的寓言故事。小说包含了两个寓言。第一个寓言与鱼有关。在中国民间文化中,鱼一直被视为...[详细]
-
陈谦小说集《哈蜜的废墟》:人性的幽深与阔大
两年前,我编选一套广西的文学经典丛书,其中的短篇小说卷,选入了陈谦的《下楼》,小说用套中套的结构,讲留学美国的康妮和丹桂的心灵史,述及她们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创伤。康妮在丈夫离世后,便不再下楼,而对“下楼...[详细]
-
小说集《方生方死》:游走于羁绊与坦然的生命之路上
“面对彼岸,我永远是一座比河短的桥。可是,我只能活成这样一座桥。”这是《方生方死》最后落于我眼也最落于我心的话,放下书后,它始终萦绕心头,让我难以释怀。人都说,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落...[详细]
-
以历史的眼光描画新版乡村图谱——读范剑鸣《风吹蒿莱》
《风吹蒿莱》远远超出了我对乡村脱贫这类纪实题材的阅读期待。恰如其分地说,这是作家基于四年“第一书记”角色的第一手资料,以坚实的底气,怀着巨大的悲悯,用心用情诚实书写、从容描画了一卷新时代的乡村图谱。《...[详细]
-
鲜明的文学史观与历史意识
刘江凯与我的研究领域多有交集,他的新著《转型与深化:20世纪90年代文学研究》读来令人印象深刻。这本书的文学史视野十分开阔,其中颇为独到的是表达了一种大胆有趣却又不失新意的文学史观与分期方式:作者把鸦...[详细]
-
程光炜:“80后”批评家的崛起
编者按2020年,最早一批“80”后已经40岁了。他们从青春期的懵懂少年转型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并逐渐拥有稳定的形态和鲜明的特征,一路走来,犹疑与执着并举,迷惘与坚定并在。值此节点,中国作家网特推出“‘...[详细]
-
书写脑瘫女孩的人生之歌
2019年秋,我在中国作协举办的北戴河活动中,见到了江苏诗人王忆。出生于1989年的王忆,刚好三十而立,而她只能坐在轮椅上。我没想到与王忆一别不到一年,她的长篇小说《冬日焰火》就被隆重推出。这是一本自...[详细]
-
雍措《凹村》:诗性的语言让“故土”记忆充满弹性与张力
获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雍措的散文集《凹村》(康巴作家群书系第三辑,作家出版社)中有一篇《记忆里的人儿》这样开头:“时间是条长河,流着,流着,也就顺其自然了;记忆是串珠子,穿着,穿着...[详细]
-
李乃庆《汲黯传》读评:小说是对历史文化生态的深度勘探
近年来,当代作家李乃庆在相继推出《秦楚情仇》《符氏三皇后》等长篇历史小说之后,沉潜史料,钩稽爬梳,一部长达三十多万字的《汲黯传》又新鲜出炉。这是目前国内外关于大汉名臣汲黯资料最为翔实、叙事艺术最见功力...[详细]
-
陈毅达《海边的钢琴》:翻迭不休的海浪
陈毅达的长篇小说《海边的钢琴》讲述了主人公金大成在丧妻多年后按女儿要求回到家乡海龙屿,和不期而遇的钢琴教师杜品等人之间发生的纠葛。动荡的生活和游移的情感相互对照,使金大成的精神世界不复安宁。小说最后用...[详细]
-
王国猛小品文:写微言大义的纯粹小品文
王国猛写的都是短文,每篇不过数百字,从文体上说,可以归入小品文。小品文其实也是一类散文,但它强调其篇幅短小,因此要给小品文定义的话,篇幅短小是其核心元素,它同时具备散文的全部功能,可以是叙事,可以是抒...[详细]
-
《百里洲纪事》:深情凝望“百里洲”
善写虚构小说的朱朝敏写了一部纪实文学。拿到《百里洲纪事》,我脑中自然地浮现了一个问题:她为什么要放弃势头正好的小说写作,转攻纪实文学?要知道光2019年她就在《小说月报》《湖南文学》《芙蓉》等刊物上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