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学文《有生》:生命痛感、心灵图景与存在悖论
在谈论新世纪中国乡土小说创作时,胡学文无疑是个绕不过去的重要作家。经过长达二十年的写作探索,胡学文关照乡村世界的视点逐步完成由外而内、由经验而想象的叙事转型,并有意识地在向下与向上的张力中不断开掘小说...[详细]
-
丁捷《约定》:浸天潦原无穷极
也许是机缘巧合。2005年6月,作为一名援疆干部,作家丁捷来到了心仪已久的祖国西北边陲,一待便是三年。此时,他的文学创作也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丁捷早年因青春文学创作蜚声文坛。他天资聪慧,14岁便发表了...[详细]
-
叶兆言笔下的旧日风情
熟悉叶兆言的读者,应该知道,叶兆言的作品无论小说还是散文,无论老书抑或新作,总有一股潜藏的“怀旧”气息。他擅写旧时光,旧人物,老味道,然这并非其有意为之,或与其读书广博相关,或与其书香家世不无关联,往...[详细]
-
张莉:作为品酒师的批评家
文字会挑选它的读者。对批评家来说,选择什么样的文字,选择谁作为自己的评论对象,更能够透露出他/她的审美、趣味与价值观。张莉的评论集《远行人必有故事》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质,这种特质首先体现在其语言上。与大...[详细]
-
阿探:迈过暗夜、荒原的灵魂“横行”
1作为诗界有影响力的诗人,横行胭脂已不再满足用诗句表达生命与世界的幽微复杂关系,她把涌动在诗行中强质动量,赋予了她的小说,梳理了那些乡镇生活的过往,亦直面城市症候。对于小说创作而言,横行胭脂并没有经历...[详细]
-
王十月的小说创作:现实主义写作的多重向度
谈及作家王十月的写作,“打工文学”“底层叙事”的定位,似乎成为难以摆脱的限定,缠绕不休且无时不在。王十月凭借文学写作形态的不断变幻,试图冲破已然标签化的文学归类。尽管突破不止,成绩斐然,但令人无奈和啼...[详细]
-
赵梦瑶:在感性和理性之间
作为80后作家群体中的一员,马小淘的作品既具备了青春书写的特点,也有其“文学表达永恒”的深长意味。成就其有意味和时尚感的文风,只瞥一眼或者看一两句的开头就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味,笔者认为这是好小说必不可...[详细]
-
鄢莉:城乡交界地带的另类母亲
经常有年轻作者抱怨现今农村题材不好写、写不好,仔细想想也是,譬如设定一个塑造“农村母亲”的命题,年轻作者如何能突破几代乡土作家构建与形塑的形象类型,又如何冲决传统文化造就的刻板印象与价值固化,去创造一...[详细]
-
林那北《右手握拍》:一声叹息
读完林那北的中篇小说《右手握拍》后竟有一丝的恍惚。这部发表于2006年的中篇初一看像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新写实潮流时期的作品。原因很简单,这是一部平实的作品,是写中国人如何过日子的作品。当初新写实之所...[详细]
-
贾平凹《暂坐》:现代都市女性的红楼余韵
暌违两年,继50万字的《山本》后,贾平凹又推出了他的最新长篇小说《暂坐》。这部小说仅21万字,但关注的问题却并不小,深切时代脉搏。作为贾平凹再次触碰城市题材的作品,《暂坐》与《废都》《高兴》等构成了“...[详细]
-
毕飞宇:《黄牛皮卡》的进程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驻校。十五号下午,张清华教授给我安排了一堂小说课,地点是国际写作中心的五楼小会议室。参与讨论的一共有十二位同学,他们事先都提交了一篇短篇小说。十二篇作品我...[详细]
-
邵丽《黄河故事》:下半场的母亲
题目原先想叫《后半场的邵丽》,后来一想,不对,后半场有美人迟暮之嫌,而对邵丽而言,这时间轴上的后半场恰恰得分率最高,是重要的半场。邵丽创作的前半场当然也精彩,但近十年的作品,包括小说的各种类型,几乎篇...[详细]
-
《北望青山——年谱中的那一代学人》:为学中的为人 为人中的为学
收到京州兄的《北望青山——年谱中的那一代学人》(以下简称《北望青山》),即刻读了几篇,后因事搁下。暑假回老家,在火车上一口气读完,深为作者所悉心体会的那一代学人为学与为人的历程所打动。掩卷长思,对于我...[详细]
-
《初一十五看月亮》:以平凡之心诠释坚守之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警营作家初曰春的散文集《初一十五看月亮》中有团聚,有分离,就跟这每月的初一、十五一般循环往复。月亮亘古如此,可看月亮的人却每次有着不同的心境。初曰春融情于墨,写下这本散文集...[详细]
-
沈苇:辽阔的孤独,领我到心里
韩子勇的写作,可分为两个时期:“新疆时期”和“北京时期”。在“新疆时期”,他完成了文学批评家和文化学者的双重身份建构。2012年离疆赴京,标志着“北京时期”的开始。当然,“北京时期”抑或是某种程度上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