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曾祺的《聊斋新义》:“小改大动”与“我的思想”
对传统文学艺术的改写,汪曾祺自己确定了一个原则:“小改而大动”。在其改编的《聊斋新义》中,汪曾祺则践行了这一原则,在所选十三篇“聊斋”中,以“小改”为主,增删之处虽然不少,但尽量在不改变情节主体的情况...[详细]
-
打开人生辞海的大门
“国无辞书,无文化可言”。因为有了字典里的字,重要的东西才留在我们心里。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二年就启动《新华字典》编纂的浩瀚工程。之后,历久不衰,多次修订。现在,经过9年的修订,2020年...[详细]
-
勿忘岁月峥嵘
历史是“昨天”的人与事,“今天”的人和事也终将成为“明天”的历史。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的时间节点上,我们一起翻开《共和国历史珍贵瞬间》这本书,去触摸历史脉搏,回望峥嵘岁月。《共和国历史珍贵瞬...[详细]
-
郜元宝:为文学打开宽阔的文化空间
傅小平长期供职于文学专业报纸《文学报》,绝大多数文章都和职责有关,如访谈作家、报道文学会议和文学出版(包括期刊发表)信息,再有就是在这基础上延伸开去,就作家、批评家、出版人及广大读者关心的中外文学热点...[详细]
-
王士强:开阔而坚韧的诗意营造
70后诗人李林芳的诗集《听螺记》(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显出了她诗歌创作的一些重要变化,简而言之,她的写作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中年特征”。从年龄看,已届“不惑”、近于“知天命”已是不折不扣...[详细]
-
谈诗人昌耀的创作风格:以“赶路人”和“攀登者”的姿态向前
诗人昌耀资料图片今年是诗人昌耀逝世20周年。9月19日,第三届昌耀诗歌奖在青海颁发。昌耀这个20世纪中国诗坛无可替代的独特存在,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昌耀的诗,有着独具个性的诗体语言和灵性诗意的审美意象...[详细]
-
王兆胜:从容平和地书写名医的精神境界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以余秋雨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散文成为“热点”,从而形成散文乃至于文学创作的壮观景象。不过,由于模仿者众,又出现历史文化散文的偏向,即过于追求资料堆积和一味求大,从而导致失去读者,广...[详细]
-
两支笔的舞蹈——读冯骥才长篇小说《艺术家们》
我一直想用两支笔写这本小说,我的话并非故弄玄虚。这两支笔,一支是钢笔,一支是画笔。我想用钢笔来写一群画家非凡的追求与迥然不同的命运;我想用画笔来写惟画家们才具有的感知。——冯骥才《艺术家们:序言》这是...[详细]
-
黄昱宁评《世界的聆听者》|掉进时光的兔子洞
《世界的聆听者》,[美]沈双著,译林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204页,39.00元对于沈双本人的所有确凿的印象,都来自十多年前。那时《万象》还在全盛时期,杂志掌门人陆灏的电话总是让我又惧又喜——惧...[详细]
-
《大河初心》:细节无声传真情
报告文学是行走者的文学。军旅报告文学作家高建国先后15次奔赴河南,两度走进东北,数番走进焦裕禄出生的博山北崮山村,写就长篇报告文学《大河初心》。上世纪60年代,穆青等创作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详细]
-
传记文学的新写法——读《大唐布衣郇谟传》
由木讷创作的长篇小说《大唐布衣郇谟传》是一部很好看的作品。据说“郇”为二音字。当读“xun”时,其祖为姬姓,被封于古郇国,后以国为姓。而当读“huan”时,就与唐代一个重要人物,也就是本书的传主郇谟有...[详细]
-
余之言《生死叠加》: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
小说《生死叠加》是作家余之言继《密码破译师》之后推出的又一部长篇新作,主要讲述了革命战争年代我方密码破译师于元谋、王小娇与敌密码编码高手彭冣,围绕着编码与解码、设局与破局等展开的殊死交锋,到彭冣受革命...[详细]
-
悬置移情的写作与上海经验的呈现方式
关于《繁花》,我想先从现当代文学中的“上海经验”谈起。但不加反思地谈论经验,其实蕴藏了某种危险性,因为如今只要一谈“上海”,诸种刻板印象便扑面而来,堵塞了我们的思维通道。比如,怀旧的半殖民地都市景观;...[详细]
-
贺敬之:为新诗立初心 为初心留韵律
原标题:为新诗立初心为初心留韵律——《贺敬之诗歌精选》序从中学时初次接触,到后来多次诵读,贺老的诗作,从来没有像这次重读一样,让我感受这么强烈。我不止一次感到,自己诵读的,仿佛不是一位名扬海内外的老诗...[详细]
-
张柱林:民族民间文学的创造性转化及其限制
进入现代以来,中国文化与文明的发展中就广泛存在着如何从中国固有的文化中寻求创造性转化的资源的议题,即使在主张向外开放、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以更新中国文化的启蒙知识分子那里,关注者同样不乏其人,如鲁迅,即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