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里洲纪事:一线脱贫攻坚实录》:故乡、时代与人民
乡村是文学书写的重要对象,近年来集中出现了一批聚焦精准扶贫的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文学的内涵。但是,如何突破既有的乡村叙事模式,真正深入到乡村内部肌理,发现乡村的疼痛与新生,如何避免囿于观念的空泛冗杂...[详细]
-
周凌云《屈原的村庄》:山河故人楚韵在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是湖北秭归乐平里人,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辩骚》赞他:“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李白赞曰:“屈平词赋悬日月。”台湾诗人余光中说:“蓝墨水的上上游是秭归。”绵延百年的秭归乐平里村骚坛...[详细]
-
蔡家园:“限制”叙事带来的审美张力
“讲述一个故事至少有五百万种方式。”小说家詹姆斯的说法固然有些夸张,却道出一个真理——小说就是讲述的艺术。能否找到最巧妙、最精彩的叙述故事的方式,是判断一个小说家水平高下的重要尺度之一。这既关乎小说的...[详细]
-
一束乡村对应现代性的精神之光
在文学史上,失乡与寻根一直是作家倾心表述的经典母题。李新勇中篇小说《夜色也曾温柔》以吴向葵北上故地廊坊与妻子潘慧办理离婚为中心事件,这个“事件的时间”前后仅有三天,最后的结局也是各得其所。但小说“讲述...[详细]
-
胡竹峰的《击缶歌》:用文字铭刻声音
胡竹峰的散文在当下文坛可谓自成一格,独树一帜。或写饮食茶味,或写山川草木,或写瓜果蔬菜,或写碑帖丹青,或写历代文人,皆属中国文章,总有一种雅俗共赏的文人情调和审美趣味。刚刚出版的《击缶歌》,在风格上作...[详细]
-
读晓华、汪政《伫立虚构:毕飞宇影像》:没有一个过去不是毕飞宇
毕飞宇《伫立虚构:毕飞宇影像》在这本以毕飞宇为主人公的影像传记中,作者以一种相互见证、相互参与、相互进入的方式,展现了文学繁荣时期,具有普遍参考意义的文学青年成长史、文学时代变迁史,如同毕飞宇所说:“...[详细]
-
乌雅泰《成吉思汗和他的两匹骏马》:“蒙古马精神”的一种解读
成吉思汗与两匹骏马的传说在蒙古族地区可以说家喻户晓,我小时候就听奶奶讲起过。关于这个传说,古代有流传至今的叙事长诗,也有当代人创作的歌曲。多年前,我就想画一幅关于两匹骏马的水墨作品。2018年在我举办...[详细]
-
安谅《你是我的原型》:从俗世奇人到都市凡人
微型叙事,从上古神话、六朝志怪、明清笔记,到当今的奇人异事,虽然叙事体式一路嬗变,但奇、异、怪的叙事特性却如源泉流水,一脉相承。这些俗世奇人以及奇人异事的精彩演绎,丰富和发展了古典叙事的内在神韵和精神...[详细]
-
阿乙的六副面孔——兼及作家的创作与经验的关系
摘要:文学与经验是什么关系?二者相遇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作家如何产生新的经验?本文以阿乙的中短篇小说为文本,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一是通过解读阿乙的六种身份来探讨他的作品与个人经验之间的互文关系;...[详细]
-
措词背后的态度:谈唐颖《个人主义的孤岛》中10例语言处理
我本来想略带鬼祟地,好好欣赏一场女人写女人的游戏,就像坐在观众席上,看莎拉波娃分别和娜达莎、柳芭和奥利维亚打网球,尽管知道,后面三人,都是复制的莎拉波娃乔装改扮的。在小说写作中,无论小说家设计了几个人...[详细]
-
读《山中岁月》:岁月的印证
从来没有一本书在我脑子里形成这么多的点,书里书外,不同的空间、时间,不同的点。以致在家里的案头,通常写作的地方,很难结构这些点。不要说结构甚至这些点在没有一个适合的空间之前是模糊的,似乎一直等待着“宇...[详细]
-
漆宇勤《二十四节气里的少年》:故乡是一支悠远的牧歌
当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年近不惑时,怀乡写作便更多出现在了这批作家的笔端。这不光是因为年岁渐长、乡愁越深,实际上,故乡题材一直占据创作者大部分的领域,我们总是对自己最熟悉的人与事更有感触,故乡总是...[详细]
-
《丝路家书》:一番清新传心花
章学锋的《丝路家书》是写给少年儿童读者的一部介绍我国丝路上27处世界遗产的好书。之所以说这部书好,一是他所介绍的这些世界遗产,来龙去脉清楚,历史渊源挖掘得深刻;二是以故事为载体,文字浅显有趣;三是介绍...[详细]
-
重述革命者的意义
拿到何建明的新书《革命者》时,我马上想起了年轻时唱的一首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它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它不怕风吹雨打,/它不怕天寒地冻。”那铿锵明快的旋律仿佛就从这本书中跳荡出来。我从小接受的是革...[详细]
-
《鹏城飞歌》:永远不灭的军魂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上个世纪30年代,一位伟人曾经登临粤赣交界的山峦,写下这一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诗句。有谁会想到,在他的身后,那一支衣衫褴褛、倍道兼行的队伍,虽被国民党军追击围剿,但踏遍青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