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飞《醒来》:杭城苏醒,信念暗战
海飞的谍战小说涉猎过很多地方,如重庆、上海、哈尔滨、天津、南京等,他以不同的城市为背景,构筑了“谍战之城”的概念。在他的新作《醒来》中,他第一次把自己生活的城市——杭州纳入到写作版图中,里面提到的河坊...[详细]
-
《南京大学的红学课》:百变“出圈”红学课
“一本正经搞笑,认认真真读书”,苗怀明教授为南大红学课设计的这句口号或许也就是这课程区别于其他红学课的特殊魅力所在。《红楼梦》的美总是被它的晦涩所掩盖,多少人曾兴头十足捧起《红楼梦》,却在拗口的文辞之...[详细]
-
《灯盏·2019》: 留下我们共同成长的足迹
中国作家网推出精品文选《灯盏·2019》2019年的作品精选集终于和大家见面了。按说有了上一年文集的编选经验,这次编选工作应该更加从容、顺利,其实不然,所谓“先例”,是借鉴,更是压力——希望它能更好,...[详细]
-
东北书写的历史化与当代化——以“铁西三剑客”为中心
2015年之后,双雪涛、班宇、郑执等几位“80后”沈阳籍作家崭露头角,他们以书写铁西区199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的工人及其子弟的遭遇与情感而迅速获得声名,当地文宣机构将他们放在一起,特别命名为“铁西三剑...[详细]
-
《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责编手记
2020年的3月1日,居家办公的日子,我给李迪老师打了第一个电话,这是此书出版工作正式开始——编辑和作者接了头。作家出版社在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拟出一套10本反映在此战役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的报告文学丛书...[详细]
-
生态文学续思
生态文学虽然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但人们对于生态文学的认识探析似乎还并没有充分穷尽。生态文学的自觉追求还在继续和深入。最近,生态文学的话题好像突然有点热闹起来。先是2020年4月2日,我在上海的《文学...[详细]
-
开放与对话的诗学景观——由《中国新诗总论》谈起
中国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相伴而生,它继承了中国古典诗学的批评传统,同时受到西方现代诗学形态的多维浸染,呈现出不断变动与开放的特质。近年来,围绕百年新诗理论建设形成的成果颇丰,已有谢冕先生做总主编、吴思敬...[详细]
-
李洱《应物兄》:物象迷恋与时感茫然
这是一本时代感很强的小说。这里的时代既不是静态的,也不是历时性展开的。它是褶皱的,是波动的。既有因果,也有倒叙,还有复调。时代像拉面一样被抻拉扯弹,或像手风琴一样被舒展挤压。小说由三个显在的时代和一个...[详细]
-
在一声“奶娘”中,重温中国传统社会人情之美的深切与悠长
“面对一个生命需要呵护的婴儿,奶娘内心的善意获得了最大程度的照亮,奶娘成了‘我’的守护神。而“我”的生命在得到看护照顾的同时,人性的善意和爱的力量也以一种缘分的方式与一个孩子的命运相连,小说至此也抵达...[详细]
-
张炜:诗与思的飞翔——从创意写作说起
01“创意写作”兴于西方,“创意”二字可能是翻译中的再定义,直译比较难,大概也不是“文学写作”和“写作学”。西方创意写作的授课老师主要是具有写作实践的诗人、小说家和散文家。教写作必须具备创作体验,必须...[详细]
-
数字人文研究的新视野
近年来,在文学研究中,出现了一批融合数字人文的学术成果,令人耳目一新。文学研究与数字人文的相遇,发生了怎样的“化学效应”?数字化文学研究前景如何?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采访。学界对如何定义“数字人文...[详细]
-
任晓雯《朱三小姐的一生》:探寻人性的隐秘地带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余华“每个人都在等待朱三小姐死去。她...[详细]
-
《迎风山上的告别》:对一个大词的无限趋小、趋近
长篇小说《迎风山上的告别》是以“脱贫攻坚”为主旨的主旋律作品。整本书都是一位几乎不能发声的少年“大憨”在叙说,读完小说,结论自己就生成了出来。对于这一主题,当小说文本的脉线指向目标和枝节时,一点不羞羞...[详细]
-
贾平凹新作《暂坐》:集中展现现代都市女性的生活情状与精神境遇
在贾平凹近四十年的创作史上,新作《暂坐》首次将笔墨集中于“都市女性”群体。“暂坐”茶庄的“十佳人”,既不同于他早期作品中满儿、月儿(《满月儿》),小水(《浮躁》)等青涩、淳朴的乡下姑娘,又不同于他晚近...[详细]
-
AI小封新诗有感:后工业时代的“面具美学”
AI开始做诗已经好几年了,究竟写得如何?一起来读读小封新近发表的诗——在封面新闻的网页上,机器人小封开设了诗歌专栏。小封的诗都不长,约八九句,句子也都是短句。初读几首,会感到诗意的连贯性、意象与诗题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