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冯六一散文集《水里的光》:记忆深处的微光

发布时间:2021-08-10 来源于: 作者: 中国艺术报 | 夻鸟 2020年 点击数:
散文集《水里的光》里,作者收录了二十篇写东洞庭湖的文字,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是写东井岭的。东井岭距岳阳楼不到两公里,曾是岳阳古城的城乡接合部,现在是岳阳城里霓虹灯下的老街巷。冯六一对生命、对水的认识和体验,以及他个体的成长都是在东井岭的老街巷里完成的。用冯六一自己的话说,当初住在东井岭的不是东洞庭湖畔的码头工人,就是在洞庭湖里讨生活的船员,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冯六一作为船长的儿子,他对世界的认识,自然也是从东井岭开始。从东井岭开始就是从水开始。因此,冯六一这部散文集里每一个文字都是湿渍渍的,仿佛还泛着水的光波。

他把《水里的光》这篇散文的题目做书名,不管有无其他深意,都说明了作者潜意识里有对水的崇拜。他在《水里的光》一文中说:“水是最具灵性的,水的通体透明,水里面积聚着一种恒久的光源。 ”这不是作者一个人的声音,他是在为东井岭的居民代言,水是他们的上帝,是他们的宇宙,他们的物质生活全依赖水保障,他们的精神也寄托于水。

不管是码头工人还是水手,或是客轮上的服务员,他们的这份职业,相对来说是最艰辛、最劳累的,但他们对水仍有一份感激之情,并从内心里和水达成了某种默契。而水的无常带给他们的恐惧和灾难,又让他们心生敬畏。因喜惧交加,水和他们的关系就更复杂、更迷离。这种感觉不但在成人中弥漫,连他们的第二代也感染了父辈们对水的复杂情感。“如果自家的木帆船遭受风暴,帆布又一次被撕裂,母亲重新缝补过,孩子们也会陷入是与不是的迷惑与纠结之中。 ”冯六一的这部散文集准确地把握了这种感觉,于是,他的笔如一把手术刀,从生活的表层慢慢剖进去,然后直抵内核。

“只有当身体与之碰触,才能感到那种不声不响的力量,绵软,坚韧,迅猛,无畏,莫测,险恶,不管遇到什么阻碍,水顺势而流,随时变换着形式,往前奔涌。 ”“其实生命就是水,一滴反光的水,时有时无,似有似无( 《水里的光》 ) 。 ”在冯六一的这部散文集里,对水的书写,不仅仅是某种物质的还原。水的形象里,加入了作者的哲学思考和宗教关怀,他笔下的水也就意味深长。

冯六一最熟悉东井岭的前世今生。“东井岭泥土裸露的地方,几乎都被脚步夯实成了泛出亮色的巷子,而被各种植物覆盖的,则潮湿松软,散发着草木和土壤清淡的芳香” ( 《碎镜子》 ) 。这幅虽是城市却不失田园牧歌式的画面是作者从记忆深处翻找出来的,今天的东井岭紧跟时代的步伐,除了繁华程度落在时代后面外,繁华的副产品,喧哗和杂乱一丝一毫都不曾被落下。对于“回不去的故乡”作者不是用哀戚的心情来表达情感,他在喧闹和杂乱中看到了一束微光。“废墟上这面破碎的镜子发出的点点白光,不像泥土的光泽往内收缩,而是极力地往外张扬呈现。在这种暗暗的泥土和明明的镜子之间,通透的光片里,细微尘物轻轻飘舞,姿态万千。空气中几乎没有一丝风儿溜达,几棵孤独的樟树的叶子,屋外晾晒的衣服被单,静止不动,那些沾粘的气味慢慢渗入,平和而安逸。 ”作为一个写作者,他的情感必须与时代同步,可以审视、拷问,但不能躲在时代后面哀鸣,否则文字里就会散发一种酸腐的陈旧气息。我们在冯六一的散文集《水里的光》里能感受到一束光的跳动,正如他在内容提要中说的“东井岭,虽然在城市急剧变化中,像被遗弃的旧物,但干净细腻文字中的那些物事,却有着丰美的生命情态,弥散洞庭大湖独有的湿腥气息。 ”

东井岭是一个世俗的生活场,三教九流、芸芸众生都在这个自然形成的街巷里演出各自的悲喜剧。 《文爷、老李和胡爹》里的三位从过军的老人, 《树的倒影》里的水姑娘,《重叠的包子》里的包子, 《一场事》里的五伢子等等一干市井小民,都在生活的泥潭里艰辛地挣扎。他们想挣出泥潭,但那潭里仿佛不是泥,而是黏性十足的浆糊,不管如何努力总逃离不了那个潭。其实,那潭里的人并非是贫穷而无法上岸。作者的父亲曾有机会去机关从事一份轻松而又体面的工作,但他选择了上船,从水里讨生活,这样便可获得比机关更丰厚的物质收入。我岳父一家也是东井岭的老住户。岳父上世纪50年代初从一家大型国营兵工厂的技校毕业,也算东井岭几个有文化的人之一,在他们装卸搬运公司也是高学历者。岳父选择了码头,当了一辈子搬运工。在他的世界里,没有比码头搬运工来钱更多,物质更丰厚的工作了。

冯六一笔下东井岭的市井小民,让我想起了加谬笔下西西弗的艰辛和尴尬。作者没有用俯视的角度,从笔尖下流出廉价的同情;也没有装出澎湃的激情来鼓与呼,他的笔是从人性的角度剖开一道口子,来追问,来探寻。作者从中找到了人性中的一束光,那虽是一束微光,但足以支撑在泥潭中挣扎的信念和力量。“我们在一种不断遭受磨难,永不寂灭的热情中,感受到容身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和奇妙,这也许是一种所谓的意义”( 《一场事》 ) 。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和践行,或许就是这种信念和力量的源泉,人生中那束微光的发光点。

散文和记叙文、说明文的区别之一,在于它的诗性。所谓诗性是有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有对生命的关注和关怀。散文集《水里的光》充满了诗性化的叙事。作者把自己心灵世界对事物的体验和感受与外在世界融合在一起,使叙事更加灵动和迷离,从而增加了文字的穿透力和想象空间。“现在都用上天然气,没有人做藕煤了,但东井岭上的泥土,真都被坚硬的建筑和水泥覆盖住,泥土成了难见的稀罕物。巷道两边人家,今天建杂房,明日搭偏屋,把巷子扭曲得像一根从油锅里捞起的麻花了” ( 《阳光不拐弯》 ) 。还有:“我没有看到过祖父,也没有看到过外公,甚至连他们旧黄的照片都没有看到过,外公只是一个男人晃动的影子” ( 《梦的一个方向》 ) 。冯六一的这些文字都是立体的,文字里每一个空间,都可以引领读者调动自己的经验和作者一起发挥想象,从而实现读者和作者的互动。

如果用鸡蛋里挑骨头的精神,散文集《水里的光》里不经意地出现一两个东洞庭湖区居民的方言或可商榷。小说因人物或者语境需要使用方言,能使叙事产生意料不到的效果。散文感性色彩较浓,情感的流动如同深山里的溪水,清澈地、安静地、缓慢地、孜孜不倦地流向目的地;她时而弯曲盘旋,时而纵身一跃,壮丽辉煌。因此,东洞庭湖区方言对非东洞庭湖区读者来说,有可能成为阅读障碍,行云流水般的情感之溪就会断流,势必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总之,记忆深处的微光,虽然微小得某些时候让人忽略,但一旦被思想的火花点燃,便会热情澎湃,足以照亮生命,照亮人们的精神宇宙。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