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阅读问题及其他
在我们的文学与文化工作,包括文学研究和文化管理中,文学阅读似乎跟很多方面都有关系,但常常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甚至不在一些人的视野之内。事实上,文学作品只有为读者所阅读、所接受,进入传播与流通过程...[详细]
-
彭学明长篇小说《爹》:父辈·时代·大地
彭学明算不上是一位高产作家,但他又确可称得上是一位十分特别的作家,一个能够制造某种现象的作家。 要说这部《爹》,还得先说几句他之前的那部非虚构作品《娘》。作品2011年首次面世时也就八万...[详细]
-
《阿里郎》:对人间大爱的深情礼赞
军旅作家王筠专注于创作抗美援朝战争题材长篇小说,已经有十几年了。随着他全景式描写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的《长津湖》和群像化再现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的《交响乐》的相继问世并广受好评,王...[详细]
-
“水与沙”的角力与拥抱
【文学里念故乡】 1988年10月,我在上海登上西行的列车——四天三夜的绿皮火车,硬座,81小时后到达乌鲁木齐。从那时起,到2018年秋天离开新疆、重返故乡浙江,我在新疆生活、工作30年整。 前段时间,在新...[详细]
-
《黔村行记》:乡村振兴进程的文学呈现
报告文学这个文体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能与火热而复杂的时代生活同频共振,像晴雨表一样,可以真实、客观而又迅速地反映当前社会生活的各种潮流与实践。欧阳黔森的报告文学集《黔村行记》(贵州人民出版社2...[详细]
-
印象记:和文字一起的时光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有交集的时间实际上是很少的,与一生比,大多可以忽略不计。然而,与文字的交往就不一样,不管是什么时候写下和读过,如果再次遇上还是会勾起不同的感想——这也是我对阅读的一种认知。最近...[详细]
-
文学出圈与作家的公共形象——以余华为例
近几年,“文学出圈”的说法以各种形式、在各种场合被提及。文学出圈的表现有层出不穷的与文学相关的纪录片,如《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岛屿读书》《文学的故乡》等;文学机构组织的各类以文学作为主题...[详细]
-
《夹湖谣》:对乡土记忆的诗意言说
品读赖丽芳的散文集《夹湖谣》是一件特别令人愉悦的事,她的散文创作和她的国画一样极具地域特色,在阅读其作品的过程中,一幅幅淳朴逼真、多姿多彩的赣南风俗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令我们不知不觉地就...[详细]
-
万丈红尘起 来演丽人行——评张惠雯的“美人书”
张惠雯的这几篇小说,写的是1980年代中后期县城里三个出名的美人:何丽、丽娜和红霞。因此,这几篇小说也可以叫作“美人书”。如果按照图书生产的市场逻辑来看,除了凶杀、谍战、政治、暴力等题材或元素,“...[详细]
-
一苇《爱如长风》:云南故事的当代书写
近读大理白族作家一苇创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爱如长风》,感动不已。作家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全面深入走访“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中国好医生”的“时代楷模”李桂科后,...[详细]
-
谢家顺《张恨水书信》:书信中的真与诚
谢家顺最新辑注的新书《张恨水书信》以连贯的视角、紧密的时间线索,再现了张恨水1922年至1966年间分别与读者、报刊编辑、同事、朋友、亲属、子女之间的314封通信。书信集内容丰富,几乎涵盖了张恨水...[详细]
-
《望洋惊叹》:太平洋的风
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既是一种文学传统,也是一种创作方法。新时期以来,描写我国重大工程的文学作品不少,如反映三峡工程的《国家行动》(何建明),专注青藏铁路的《东方哈达》(徐...[详细]
-
《命运慢跑团》:在慢跑中拥抱人生
青年作家蔡崇达新刊发的中篇小说《命运慢跑团》,是他长篇新作的部分截取。题曰“命运慢跑团”,实际上是小说人物黑昌给由许多个中老年男人构成的慢跑团取的名字。作品的聚焦点也在于“慢跑”,即中年主...[详细]
-
《许多树》:似轻实重的得与失
江苏作家叶弥的短篇新作《许多树》,是一篇围绕着女性与人生追求的作品。绿叶成荫的树木能舒缓人疲惫的身心,亦能变成一个巨大的囚笼,让人尽力抬头仰望也无法看清天空本来的颜色。故事以过去和现在两段...[详细]
-
盛可以《姐妹》:在角落开出自己的花
倘若将生活比作一个花园,绚烂的花争奇斗艳,而花下的根茎藏匿于黝黑的土,细嫩的根蔓在黑暗中试探,时而触及一丝土缝,时而撞上一块坚硬的碎石。旁人只有机会欣赏不语的花,唯有作家提着小铲,希望能挖掘生命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