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东北文学”的东北问题、写作传统和新东北故事
摘要:东北文学的重要写作传统之一是表述东北地方意识和现代经验的兴衰沉浮。从长时段、大历史和大观念视角看,东北地方意识是指东北如何在中国、东北亚和国际秩序中谋求核心位置,并由此产生的独特现代...[详细]
-
变革时代的人民传记——评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河山传》
《河山传》是贾平凹在2022 年至2023 年间创作的一部编年体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时间为经,以人物和事件为纬。这种写法酷似古代中国的史书,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内容是书写当下时代变革和普...[详细]
-
谁不是命系一城——读孙频中篇《一千零一次月落》
许多时候,这尘世并不总是示人以一副坚硬、冰冷、单调的模样。恰恰相反,它会一次次让身为弱者的我们,沉浸在它的涟漪、温柔和芬芳之中。正是这一丝丝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美好,引诱着我们大汗淋漓而又...[详细]
-
刘鹏艳《青山依旧在》:重要的是“怎么写”
谈起小说,读者包括评论者,所有话题都落在小说写了什么。如果小说写的是红色题材像当年八个样板戏那样,主题创作就变得跟概念化、平面化、图解化是一个意思了。很显然,这是对主题创作的误解。在一个真正...[详细]
-
叶耳:一个在哲学梦境中漫游的作家
叶耳写散文是不按套路出牌的。叶耳在《大观》发表万余字散文,是长篇散文了,这在惜版面如金的杂志社来说,能发这么长散文实属不易,也从侧面印证了《一朵花的意义》这篇散文的价值。很多人初看这篇文章,可...[详细]
-
苏热:让我们记住一道闪光的模样
青年写作者们无法回避他们相对单一的生活经历和写作经验,比如对父辈、对原生家庭的执念、 找寻郑金师、罗志远和孙昱莹三位作者的创作共性颇具困难。面对文风迥异、题材和成熟度都不相同的文本,仅...[详细]
-
《人人都爱尹雪梅》:“漫长的自觉”与“短暂的自证”
凌晨十二点,我终于打开电脑,创建文档,开始这一篇短评的写作。从这个时间节点往前倒推,依次是:将换下的衣物放进洗衣机、洗漱、清洗奶瓶、打扫卫生、收拾玩具、哄娃睡觉、给娃洗澡、联系师傅更换坏掉的抽...[详细]
-
卢欣:每一条路都是通往家乡的路
一每当春节临近,就得计划怎么回家。首先是努力提前完成工作,然后休年假,再考虑以哪种交通方式回家。曾经很长一段时期,“春运”是一个让人恐慌的词语,那意味着提前半个月买票,意味着进站时汹涌的人潮、拥...[详细]
-
《冷盐》:乡村振兴在于兴人,盐之味弥漫在生活每个角落
建立健康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和重点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核心内容。巴中作家马希荣聚焦乡村振兴一线战场,倾情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过渡时期的健康乡村建设,以推行“减盐、减油、减糖”的...[详细]
-
李兴民:一朵文学小花绽放西海固高原
1“单小花的这本散文集,50余篇文章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写到了亲情、乡情,书写了人间之爱与扶贫互助,以朴实无华的文笔,记录了时代的众生相与心灵世界的广大与宽阔。”这是中国作协副主席邱华栋读完《樱桃...[详细]
-
《家山》:南方史诗与民族精神的重构
摘要:王跃文的《家山》是一部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史诗性作品。将其与《红旗谱》《创业史》等革命历史小说、《古船》《白鹿原》等家族史诗以及《红楼梦》《金瓶梅》等传统中国小说加以比较,可以看到这...[详细]
-
《回收村庄》:在新时代我们要“回收”什么
这几年不时听到湖北文友们谈起“废斯人”,说他是湖北文坛不可忽视的后起之秀,甚至还有人说他是可以为鄂东文学续命的“90后”。鄂东文脉的源远流长是举世皆知的事实,时下刘醒龙依旧宝刀不老,还在埋头苦...[详细]
-
《光雾岚》:放牧内心的野草
对一座山持有饱满的热度,那是对自然的热爱,对山水的相依,是心灵与天地的对话与交流。面对光雾山这座天下名山,前有歌者写出了《美丽的光雾山》,后有作家写出了《笔走光雾山》《看山的风景》的散文集,更有...[详细]
-
从十部诗集看新时代诗歌图景
如何认识和理解新时代诗歌?当然首先要强调新内容新形式,但真正的变化有时很难一下看出来。倒是这些年编了一些诗集,有一些新的感受。起初动机是注意到中西方诗歌秩序的不同,中国当代诗歌以期刊为中心,流...[详细]
-
观察春天来临的不同方式
开栏的话:全面解读当下文学现场最新出现的作品,是我们认识和理解新时代文学的重要路径。为此,本版特开设“文学名刊新作扫描”栏目,并特邀北京师范大学张莉教授、复旦大学金理教授、暨南大学申霞艳教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