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于彼方的故乡遥望——北乔《大故乡》的风景诗学
“故乡是写作者灵魂和情感的胎记,在心灵上也在作品里。”故土之思是文学永恒的母题,纸墨书香里翻涌的情浪总有乡愁的一席之地,而月亮也往往是诗人最爱寄托的对象。出生于江苏东台的北乔,集诗人、作家、...[详细]
-
在“文学性”与“历史化”之间——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新讲》品评
1996年,钱理群将其“40年代文学史”研究文章辑录为《精神的炼狱》一书,并借“代序”(《我这十年研究》)表露对“文学史”写作的追求:“如果局限于对作家经历、创作状况、作品内容、形式特点以及读者接受...[详细]
-
《海那边的中国女人(爱情三部曲)》:疾风骤雨有时晴·光启明治文学系列
施天权的《海那边的中国女人(爱情三部曲)》,描写了几位上海女性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迈出国门闯荡世界的故事。在全新的社会人文环境中,她们在爱情、亲情、事业和各种社会关系中做出了勇敢抉择,进行了...[详细]
-
红色文学的典范之作——读《毛泽东在闽西》
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前夕,《毛泽东在闽西》一书由作家出版社隆重推出,这部作品详细记述了毛泽东在闽西六年战斗生活的非凡历程和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风云...[详细]
-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一个人与一个时代
杨苡口述,余斌整理记录的这册《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是我2023年度阅读最慢的一部作品。我的阅读感受是,这本书中杨苡讲到的人物,几乎每一个人都值得用一本书来写,然而,对于已经一百岁的杨苡老人来说,她的...[详细]
-
《十八堂课》的示范意义
当代诗人刘益善从湖北省作协副主席和长江文艺杂志社社长、主编的岗位上退休之后,应邀到武汉东湖学院担任驻校作家。武汉东湖学院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学校,没有中文专业,请他开设人文系列讲座。他在...[详细]
-
《英雄归来》:英雄归来又故去
《英雄归来》是马来西亚华人作家朵拉发表在《香港文学》2024年2月号的短篇小说。尽管篇幅有限,但小说文思隽永,余韵悠长,给读者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奇妙的阅读体验。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马来西亚,对于大...[详细]
-
《极光号列车》:北美新移民的多重面相
顾艳是位勤奋高产的作家,小说、诗歌、散文均有大量佳作,出版有《杭州女人》《真情颤动》《疼痛的飞翔》《我的夏威夷之恋》《冷酷杀手》等多部长篇小说和《无家可归》《艺术生涯》等多部中短篇小说...[详细]
-
《大地与尘埃》:平静而深沉的生命献歌
什么时候认识王新程的,已经想不起来了,当我断断续续读完他发来的这些文字,才猛然惊觉,我们之间原来早已相通。仿佛有一条根在我们足下延伸,连接着那些远去的场景、认知、感觉,甚至于毫无来由的缕缕冲动...[详细]
-
《Don先生》:第二人称的观察与精彩的对位
一、来自第二人称的观察《Don先生》是一篇具有观察性质的小说。一打开小说,我仿佛突然降落在德比郡的一间问询室里,随着律师“你”,对“他”进行提问。我想,这是一个剧情小说吗?小杜这是要带我们侦破一...[详细]
-
新文明 新风尚 新形象——面对海洋与未来的“新南方写作”
数十年以后之中国,必有合泰西各国学术思想于一炉而冶之,以造成我国特别之新文明,以照耀天壤之一日。(1)——梁启超布罗代尔主张用地理结构来观察人类的文明历程,在此可以借用他的“长时段”史观来考察“...[详细]
-
《你的目光》:文学与科技“合金时代”的先声
大时代下普通个体如何处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这是王威廉很多小说都在探讨的精神主题。在王威廉的《野未来》《你的目光》等作品中,他对这一主题的思考又有了新的拓展。新作维持了都市日常生活叙事这...[详细]
-
谭宇婷:“芥子里面藏着大千世界”
1918年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把近百年来新创的“短篇小说”,比作“芥子里面藏着大千世界”。他认为这“掘百世不竭的宝藏”的“美不胜收”,在于其“材料之精确,体裁之完备,命意之高超,描写之工切...[详细]
-
《低处飞行》:低空中飞行,高蹈中存在
“生活是钝的,需要我们不停地打磨,打磨出光泽、锐角和刃口,来保证我们的七情六欲,来供养我们的喜怒哀乐。于是,有了那些对父母、风雪、枝叶……的凝望,有了那些凝望后笔下的文字。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详细]
-
《鱼缸与霞光》:总有失踪者在他者的故事里行走
当一个人凭空消失,神秘失踪,人们习惯称之为离家出走。同时留下诸多困惑与猜想。但是如果换一种思维,又可以把出走看成是行走,或者是游走、出行、出门、旅行。尽管都是走,但意义大不相同。 韩松落的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