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重视角下的生死疲劳——薛舒非虚构新著“生命两部曲”读札
薛舒的“生命两部曲”《当父亲把我忘记:隐秘的告别》(原作名《远去的人》)及《生活在临终医院:最后的光阴》(原作《太阳透过玻璃》)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和单读联合推出。前者以个人视角记录了父亲罹患阿尔...[详细]
-
消失的“她”——新一代女作家作品中的性别意识
在《“她”字的文化史》一书中,历史学家黄兴涛曾经深入考察了现代汉语中“她”字的成型过程,及其背后深刻的历史与政治含义。作为一种性别观念的载体,“她”字的出现最早来源于英文翻译时“she”的对...[详细]
-
《一个人的纸屋》:由心出发的真情“五重奏”
一 中国文学与“心”密切相关,自古而然。《诗·大序》中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因情造文,不为文造情”。及至近现代,散文有“形散而神不散”之说。在我看来,这里说到的“...[详细]
-
刘亮程的村庄
刘亮程无疑是聪明的写作者。这位早年写诗的诗人,继而写散文、小说,都写到了极致。刘亮程的聪明在于,他把文学作为一种梦想,作为与神的对话,以自己的语言格调和写作特点,形成一段段文字。这让刘亮程的文...[详细]
-
烟火气在文字之间自然流淌
【从新年首期选刊看文学新气象】文学选刊一般立足于某一文学门类,纵览一段时间内创作全域和整体风貌,以精严的审美标准和文学尺度,遴选刊登代表文学发展潮流、具有较高创作水平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详细]
-
散文集《万物相爱》:在善待万物中安放自我
安宁的散文集《万物相爱》(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7月出版)是一本致敬万物、大自然和生命的书。在这里,“我”并非不在场,但不是以自我为中心、高高在上的,而是与万物之间保持平等、友善的关系。 作者是...[详细]
-
小我、独木桥与大千世界
很多“90后”经历过一段疯狂岁月。那时每个小孩都捏着一打从小浣熊干脆面里拆出的水浒英雄卡,及时雨、入云龙、黑旋风、拼命三郎们招摇过市,泡胀了的干脆面在雨后的下水井旁逆流成河。 每张卡...[详细]
-
《昆阳关》:抒写人情冷暖,展现史识洞见
虽然说在阅读《昆阳关》之前,我对作者董新铎的情况一无所知,但这部历史长篇小说却仍然引起了我强烈的阅读兴趣。 从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程度来说,《昆阳关》中最核心的人物形象,理应是那位勇于起兵反...[详细]
-
《碾压甲骨的车轮》:咆哮的文字,书写的“大片”
著名作家迟子建的新作《碾压甲骨的车轮》让人忍不住一再阅读。酷爱电影的我忍不住在脑海里不断上演这一部来自中国旅顺的“大片”。异乎寻常的想象力,不同时代不同爱情的深刻表达,历史的真实与现实...[详细]
-
刘军:散文的地方性
最近几年,文学书写的地方性成为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的热点话题之一。从前些年新东北作家群的出位到眼下“新南方写作”的倡导,可以见出作家批评家们已然不满足于基于省份的文学版图划分,试图绘制出更大...[详细]
-
浅析《扶桑》“东方化”和“反东方化” 人物形象塑造的双重倾向
《扶桑》于1995年由著名美国华人作家严歌苓创作,同年,该小说获 “联合报文学奖”长篇小说奖,2002年,登上美国《洛杉矶时报》年度十大畅销小说榜,名噪一时。《扶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晚清时期(19世纪60年...[详细]
-
“云深不知处”—— 城乡裂隙间的“少年心事”
“多年来,每每回想起这一幕,我的内心总是充满了莫名的忧愁与喜悦。你无法想象一个乡下孩子对城里的渴望,而这其中,又有多少经历冷暖自知。”这是小说《云层深处》中相当耐人寻味的一句话,甚或可以看做是...[详细]
-
李娟《遥远的向日葵地》:爬虫昼追日,夜逐月
《遥远的向日葵地》是当代作家李娟的一部散文集。这本书记录了李娟一家在阿勒泰的戈壁滩上耕种向日葵的生活,从开垦到收获,其中遭遇了干旱、啃食、虫害等困境。同时李娟还穿插了对家禽——大狗丑丑、...[详细]
-
阿舍《阿娜河畔》:边疆与内心的双重史诗
当我们讨论一片乡土或一座城市在文学中的美学建构时,无外乎存有两种书写方式:一是将“小我”的命运变迁散布于地理空间之上,以个体在时间河流中行走之旅程,丈量地方对人的宽容、吸纳或拒斥;二是将一个...[详细]
-
《求剑:年纪·阅读·书写》:值得信赖的书写者
很长一段时间了,我几乎每天陪着《史记》和《史记》相关的作品,慢慢发现,如果要对这部(任何一部?)杰作形成相对精微的认知,必须有一些值得信赖的同代书写者来引领(这里的同代不是指代际,可以读成古今之别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