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阔大地》:一个近乎完美的女性形象
就报告文学来讲,内蒙古的创作和成果应当排在全国的前列,2011年出版的肖亦农的《毛乌素绿色传奇》获得内蒙古文学迄今为止第一个也是唯一个“鲁迅文学奖”。记得当年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这部书的...[详细]
-
《穿过北大校园的漫长青春》:青春作伴好还乡
诗人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作家臧克家也说过:“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初冬时节,坐在驶往故乡的高铁上,沉浸在作家朱家雄《穿过北大校园的漫长青春》一书中,仿佛跟...[详细]
-
李壮:《外婆的海》的点线面
海《外婆的海》以二人对话的场景开头:两位从学生时代就相识的女孩子,在海边有一嘴没一嘴地聊着过去的人与现下的生活。这是一种非常松弛的方式,先不设悬念,也不直接把人物抛掷在某种对抗性的处境之中,而...[详细]
-
幽蓝之境的生命风景——《水手》论札
雷默说在写作《水手》时“曾试图用不同的颜色来结构这部长篇,而来自太平洋深处的迷人气息确实一直萦绕在我周围,这是一种神秘莫测又令人心驰神往的氛围”,虽然小说并未如此呈现,但对色彩的敏感还是保...[详细]
-
致那些不会消散的珍重与隽永——评阿舍小说《阿娜河畔》
出于对新疆建设史和兵团史的兴趣,我翻开阿舍的小说《阿娜河畔》。作者没让人失望,第一页就用“这一天是一九五七年九月五日,只有十四个娃娃的茂盛农场子弟小学正式开学了”这样的句式,告诉我们“时间...[详细]
-
《飞鸟与地下》:在结束的地方重新出发
在“新东北叙事”的话语体系中,班宇的小说常常被打上地域书写的烙印,但班宇曾不止一次表明,他并无意于打造所谓的“东北奇观”与“异域想象”,他只是想在无法回避也不必回避的个人记忆中重新梳理生活...[详细]
-
廖礼杨:时·空·梦——略论鲍磊长篇小说《幻海》
《幻海》是青年作家鲍磊历时两年创作而成的最新长篇小说,也是其第三部长篇小说。幻海,是北方平原上“一座并没有海的超级城市”,也是一家书店的店名。小说讲述了一个颇具奇幻色彩的故事:主人公廖一凯(阿...[详细]
-
五十倍的生命——论傅星的《毕业季》
傅星的长篇小说《毕业季》聚焦于1973年上海某中学毕业班从草率毕业到等候分配这段既自由自在又令人煎熬的时间,它有一个很古典的尾声部分,用三言两语分别交代小说里七位主要人物在中学毕业之后的人生概况。无独有偶...[详细]
-
马笑泉:遗忘或记忆之书
召唤与顿悟付怡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在《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中写道:“小说通过汲取我们日常的经验和感知,通过把握生活的本质特点,获得了召唤性的力量……小说观察并保留了同一时期...[详细]
-
郭艳:矩阵中的“庸人”与时代中的“这一个”
癸卯年夏,北京酷暑难当,在环路上开车,车载电子屏上时常显示车外温度42℃,如此高温让人惊惧犹疑:果然,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承受地球环境恶化的后果。白露之后,一场秋雨姗姗而来,算是“天凉好个秋”了。年月更...[详细]
-
女孩们的“密语”——读葛芳《孤岛密语》
在小说《孤岛密语》的开头,我们看到了熟悉的字眼:“羊毛裙”、“皮靴”。于是联想起葛芳之前的作品《给孤岛的羊毛裙》,顺着读下去,看了更熟悉的人名“赵凤”,心中了然,《孤岛密语》是葛芳在书写前作所...[详细]
-
《大河平野》:“心正意诚”,书写时代巨变
内容提要:如何在伟大的时代创作出伟大的文学作品?涉及到许多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大河平野》充溢着深沉的“心正意诚”,孟中文对这片土地、对这个时代、对父老乡亲有着发自内心的温情与热爱。作者进行...[详细]
-
《时间的美学》:文学评论当回应时代精神
《时间的美学》是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文学评论家张清华撰写的一本文学评论集,共分为四辑,张清华在书中从“论时间修辞与当代文学的美学演变”“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走向及评价纷争问题”“...[详细]
-
《夏日秋千》:虽有忧伤相伴 始终与爱同行
《夏日秋千》是继王忆《冬日焰火》之后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力作。书名由“冬”入“夏”,在直面四季轮回、岁月流转的同时,也见证了王忆的成长与蜕变。 爱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爱是奔放热烈的,如同夏...[详细]
-
《黄河的礼物》:黄河之水滔滔 黄河故事绵延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泱泱致远,有太多值得讲述与书写的故事。截至目前,确实有一大批讲述黄河故事的作品行世,不乏佳作。但对于黄河流域最享受恩惠的河套平原地区,对于宁夏来说,显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