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江:何谓非虚构写作
“非虚构写作”(non-fiction writing)不仅在文学、新闻学等学科颇受关注,还波及到一向以实证为标榜的历史学。作为一种文化和学术思潮,我以为“非虚构写作”是与如何应对后现代的挑战有关的,我称之为对...[详细]
-
事功可为情
新世纪以来,乡土题材创作蔚为大观,衍生出西部乡土小说、生态乡土小说、小城镇叙事、底层叙事等分支。但另一方面,随着乡村耕地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乡土正褪去田园牧歌的面纱,面临...[详细]
-
《筑梦记》:粗砺职场里的柔性觉醒
美女总经理马淼为首的开发团队,操盘运作一个教育房地产项目,虽然事先可以料想这个粗粝行业的种种艰险,但实身进入后面临的黑压压的官商连结、血淋淋的行业互撕、赤裸裸的利益竞争,还是问鼎了她的认知和...[详细]
-
游走于学院与江湖间的美学思考
读涂国文文学评论集《在词语的星空中漫步》,总在思考一个问题:他的文学评论的特点究竟在哪里? 其实,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特点—— 从文学评论的对象可看到审美的“广泛性”。《在词语的星空...[详细]
-
民间文化:周立波小说生存的土壤
摘要:周立波的小说在20世纪40-70年代之所以为众多人阅读,原因在于其创作在顺应时代的同时,还有很强的文学因素。即在创作中,周立波关注民间文化,从而让读者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本文讨论民间文化的吸收对...[详细]
-
确定选题的过程——当代文学四题
摘 要在当代文学史研究中,如何“确定选题”这个问题,或大或小,而且涉及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途径多样,看法不一,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一般来看,研究者需要有前期成果的积累,这里包含阅读积累和研究...[详细]
-
王春林:关于短篇小说《后来如何》
著名作家刘庆邦,既是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家,也是一位长期恪守现实主义创作方式的作家。无论是我个人的阅读印象,抑或是文学界的普遍评价,似乎从来都不会把刘庆邦的名字与小说创作上的先锋实验联系在一起...[详细]
-
《带你去看秋天的稻穗》:纵欲向左,苦行向右
马碧静是居于大理古城的一位回族女性小说家,《带你去看秋天的稻穗》是马碧静新近推出的作品集,收入了她最具代表性的11篇中短篇小说。 马碧静自带一种说不清的神秘气息,在我看来是那种高攀不起的奇...[详细]
-
情感存在着一种无限薄的厚度——读葛亮《灵隐》
新作《灵隐》是葛亮在香港书写延长线上的又一块拼图。这座人烟繁华的现代都市在葛亮笔下不断更新着面貌,或在街角市井中寻觅过往的痕迹,或在离岛山区中探索生活的边界,这次葛亮将目光探向青烟缭绕的...[详细]
-
《北爱》:东北之爱的多元书写
一、“北爱”的多元内涵“北爱”最基本的层面当然是乡情。当人们长期置身于某一具体空间,其日常生活与这一空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自然会滋生浓厚的感情。《北爱》细致地表达了这种对东北的热爱之情。作...[详细]
-
何建明报告文学新作:石榴花开照眼明
何建明讲述新疆民族团结故事的长篇报告文学《石榴花开》,是一曲时代精神的颂歌,也是一部情感迸发的激昂之作。作品从民族团结、边疆稳定、民生福祉的高度,从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变化中,展现新疆人民的精...[详细]
-
书写东北振兴的时代新篇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年来,东北在经济、科技、生态文明等领域再放异彩,一批蕴含“东北元素”的大国重器见证发展脚步,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助力,谱写东北发展新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详细]
-
对话性特征的源流与依据
巴赫金从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研究中提炼出一个陀氏小说艺术的核心观念——复调性,竟然跨越国界,成为20世纪风靡世界的文学观念之一。复调性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作为独立主体的小说人物之间以及人...[详细]
-
红色叙事是精神补钙剂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实践、光辉革命历程和光耀千古的党史军史,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不竭源泉之一,也是红色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富矿。钟法权正是锚定这座富矿进行开凿的优秀军旅作家之一。他以大...[详细]
-
《地坤》:是生态救赎,也是灵魂救赎
当今世界,全球性环境危机日趋严重,导致地震、海啸等全球性灾害频仍。私挖滥采、过度开发、破山开矿、毁灭生态、污染环境,长远来看,无异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乃得不偿失之举。 《管子·立政》有云“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