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性的追索——读李庄小说《押送》
李庄是个诗人。他的诗,平白的也好深奥的也罢,总自带一种追问:人为什么活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何在?人如何实现本真自我?这种挥之不去的诗思、体认和诗歌本身自然地延展扩张到了他的中篇小说《押送》(《钟山...[详细]
-
张柱林:锦璐小说近作中的女性叙事
近年来,广西作家锦璐在《人民文学》《花城》《青年文学》《小说月报·原创》等刊物上频频发表中短篇小说,颇受关注。细读她的《毛纺厂在西北偏北》《不忘》《我是金银珠》《女人边锋》几篇近作,发现这...[详细]
-
《喧嚣的墓地》:以个体叙事管窥时代变迁暨信仰重构
作为历史革命圣地,湖北红安被誉为“中国第一将军县”。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两百余位共和国将军,十四万英雄儿女为国捐躯。红安见证了革命老区的辉煌历史,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军旅作家李...[详细]
-
一座会通当代人文思想的桥梁
收到《汤一介 乐黛云:人生三书》之后,我一直在慢慢品读。之所以读得慢,一是因为这三本小书经得起反复品读和仔细揣摩,另外因为编选的文章和小开本的装帧形式很方便阅读,在略有空闲的场合随时都可以打开...[详细]
-
萨特式的存在主义勇气与中庸立场
叙事艺术中塑造出怎样的人物形象,与作家的创作气质、审美观念有关系,也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现实。从这个角度来说,长篇小说《广陵散》中的周明和徐大可这样一组互为矛盾体的双男主的造像,...[详细]
-
让文学史回归“文学”本身
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现代文学新讲:以作家作品为中心》(以下简称《新讲》)的要旨,就在于让现代文学研究回归作家作品本身。钱理群身体力行地提醒着学界,当文学研究不断提倡视野上要扩展,方法上要拓荒的...[详细]
-
论谍战英雄传奇的文体创新
摘要:21世纪以来,谍战题材的小说创作蔚为大观。这类小说鲜明地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中英雄传奇一脉的文体特点并加以创新,可称之为“谍战英雄传奇”。在人物塑造上,它在继承古典英雄传奇“异能”书写和“...[详细]
-
一种甜而微苦的相思——重读刘庆邦《鞋》
这是刘庆邦短篇小说《鞋》的开头:“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订了亲。姑娘家一订亲,就算有了未婚夫,找到了婆家。未婚夫这个说法守明还不习惯,她觉得有些陌生、有些重大,让人害羞,还让人害怕。”文字...[详细]
-
董立勃小说的西部烙印
生命个体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被深深打上了地域的烙印,这个烙印如同人的胎记一般鲜明而富有意义。更确切地说,地域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它对生命个体特性的形成与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详细]
-
突破城乡“惯性思维”的一种探寻
从2018年开始创作《长鼓王》《空山》到近期完成的《金钉子》《渔火》《岐园》《造水》,沈念的小说创作多与他的乡村行走有关,扎实且充满力量。中篇小说《渔火》在波澜不惊的叙述中展开了一幅时代巨...[详细]
-
在“写像”与“造像”之间 ——关于《路遥传》写作的问题及思考
在传记写作中,“写像”与“造像”是两种最为常见的写作范式。所谓“写像”就是传记作者依据历史事实对传主人生历程进行客观呈现,以求真、求实为原则描绘出完整、真实的传主形象,重在“写实”;“造像”...[详细]
-
从天地众生中见到自己
《月白如纸》,张鸿 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23年8月出版,定价:68元朝圣者,虔诚、情真、笃定,她的内心里有高山净土,有人间烟火,亦有市井喧哗。在她眼里,一山一水,一桥一木,一竹一屋,皆由心起,都见灵性。见过了天地,见...[详细]
-
有意思与有意义
生活在信息时代、云时代,似乎只要动动你发财的手指头,划拉划拉手机屏幕,想看啥文章,就能随时查阅到啥文章,那还需要什么文章——譬如杂文——选本吗?然而事实上,越是信息爆炸时代,越想读到高品质的文章,就越...[详细]
-
范咏戈:“把心交给读者”的写作——王雨散文集《心泉》读后
文坛“百年巨匠”巴金先生在晚年的《随想录》中用六个字道出了他写作的“秘诀”:“把心交给读者”。读过王雨先生的散文集《心泉》(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11月第一版)的感受是:这是一次向前辈作家致敬,“...[详细]
-
董立勃印象:更喜欢他这个人
那一年有做影视的朋友找我说他想把一部叫做《米香》的小说制作成微电影送国外去参展,但苦于联系不到作者,于是,朋友要我一定帮忙,以实现他的心愿。那时我和作家周涛熟,通过他找到了董立勃的联系方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