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这样细细地听”——读梁晓阳散文兼谈生态散文的感受力
手捧一本《瓦尔登湖》或《沙郡岁月》,然后一丝不挂地站在大平滩草原一人多高的花丛中,让草的叶与花的瓣自由地落满其身,尽情享受花草和阳光的沐浴,便是我读梁晓阳散文的最初印象。记不清更多细节,只记得...[详细]
-
《山水宴》:在广大世界,看到苍茫平阔
诗集《山水宴》记录了孤城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当下的前后30余年间所历的山水风光和尘世风景。诗中,他以一个不断行旅、不断思索与感悟的诗人的视角和笔触,表达了他的情绪情感和对大地、人生的体悟...[详细]
-
讲述深圳故事的N种方式
日前,2023深圳文艺评论年会以“讲述深圳故事的N种方式”为主题,举办了“以深圳非虚构写作十年为中心”学术研讨会。作为2023深圳市优秀文艺作品宣传推广工程系列活动之一,本次研讨会由深圳市文联主办,...[详细]
-
《铁骨丹心照汗青》:屐痕处处映风骨 梅香缕缕颂家国
近日,厦门归侨女作家陈慧瑛又出新书——文化散文集《铁骨丹心照汗青》。这部45万字的散文集,写于民族英雄陈化成、爱国侨领陈嘉庚的家乡厦门,有着强烈的文化意识、历史感知与理性思索。全书71篇散文,...[详细]
-
《不如吃茶看花》:重建宝贵的“个人化”
如果以茶对人进行分类,那么世界上的人大概可以分为喝茶的人与不喝茶的人。无论是喝茶的人多,还是不喝茶的人多,我们都不能否认喝茶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代生活方式。选择了吃茶看花,是否就等于选...[详细]
-
关于蒋在的《许多》:抵达远方的方法
蒋在曾在小说集《飞往温哥华》的后记中预言,“我的写作在这之后注定会发生变化”。她的新作《许多》确乎如此,作品视野由异国经验转向对本土女性的观察,但依然不失敏锐与温度。 《许多》以一场闺蜜...[详细]
-
保护这一片美丽的“荒芜”——评沈念的《歧园》
沈念的《歧园》,写一个传教士的后代来到中国洞庭湖畔寻找祖先的足迹,这个故事其实是以真实历史为本的。上个世纪末,一位中文名叫海维礼的美国传教士来到岳州(今岳阳),他和妻子儿女在这里生活了四十余年,不...[详细]
-
一生一事一部书:评出版人李昕回忆录
《一生一事》是老出版人李昕的回忆录,我用一天一夜时间一口气就读完了。近年来,关于出版人的回忆录、口述史已有不少佳作,但李昕作为曾经在人民文学、国内三联、中国香港三联、商务印书馆工作的老编辑...[详细]
-
记录一种贴近家乡记忆的心灵行走
第一次见阿娜尔·孜努尔别克的时候,她很热情地用流利的普通话对我说:“王老师,我想读您的研究生,不知是否有机会?”我问她:“你为什么想读研究生呢?”她说:“希望能学习到更多表达心灵和记忆的表述。”说...[详细]
-
《青色书》:从埋在心底的光出发
有批评家说过,有两类人适合当作家,一类是农人,一类是水手。所谓农人,本意指的是那种“对本地掌故了如指掌”的作家,是对本地生活、风土人情、日常境遇的熟稔,他知道得总比别人多、比别人深、比别人细;所谓...[详细]
-
非遗书写如何实现生活化和文学化的融合
讨论格日勒其木格·黑鹤儿童文学创作中非遗书写的生活化和文学化这一问题,我想从他的动物小说《黑焰》中的一段描写说起:“格桑的前爪小心地扑在韩玛的腰上,在接触的那一刻它已经缓解了自己奔跑时巨大...[详细]
-
心态史的漫游与意义增殖
随着年齿渐增长、阅历渐深,赵亚东的诗歌创作在岁月的排演中日趋精进。近年来,他的诗作浓郁哀伤、彷徨无地的成分渐趋减弱,我思、我说均有诸多变化。在现实生活中灰头土脸地活着,亚东希望用诗抹去卑污,让...[详细]
-
岳雯:假如飞不过大海
小时候学课文,印象最深刻的名篇之一是高尔基的《海燕》。直到现在,多少记忆被磨损,我还能背诵《海燕》的全文:“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会...[详细]
-
读焦冲《人约黄昏后》:两个家庭
《人约黄昏后》的故事是生活中常见的,两个家庭,一个缺钱,一个没感情。一对进城打工的夫妻,一个中产家庭,因为雇佣关系联系在一起,各种情感纠葛和矛盾冲突就此展开。健身教练成为有偿的情感陪伴,家政服务...[详细]
-
和万物交谈中寻觅诗意
【从新年首期选刊看文学新气象】文学选刊一般立足于某一文学门类,纵览一段时间内创作全域和整体风貌,以精严的审美标准和文学尺度,遴选刊登代表文学发展潮流、具有较高创作水平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