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十八堂课》的示范意义

发布时间:2024-03-09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当代诗人刘益善从湖北省作协副主席和长江文艺杂志社社长、主编的岗位上退休之后,应邀到武汉东湖学院担任驻校作家。武汉东湖学院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学校,没有中文专业,请他开设人文系列讲座。他在该校近十年来的讲座,关涉文学、历史、文化、读书、人生等内容,最近编辑成书,还有一个贴切而响亮的书名《十八堂课》。

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猛。中文能力及相关的人文素养,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很多大学开设人文系列课程和大学语文课,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很多学术讲座。而学术讲座除了专业性很强的选题有特定的受众外,大多能够吸引非专业学生的是人文类讲座。这些年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有一些值得关心的问题,时代呼唤更多更好的人文教育。人文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可以说是当下大学生的普遍问题。借助社会的力量,邀请在人文学科、文艺创作等领域有创获的学者、作家、艺术家在高等院校担任兼职,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十八堂课》对于文学艺术界也是有示范意义的。作为一位作家、诗人、编辑家,刘益善结合自己的阅读和人生、创作经历言传身教,与学生平等交流,许多重要的观点都在书中有所体现。他坦率地与学生交流他与文学如何结缘,人生如何得到改变,并上升到文学对人生所起的作用,得出的结论是人生不可不懂文学。他谆谆告诫年轻人,一个人的生命中有没有文学,它的生命价值是不一样的。他回忆自己的代表诗作《我忆念的山村》的写作经过,认为乡村的忧愤如何化而为诗,靠的是思想的力量,给学生以思想和人格上的启迪。作为一个写作体裁广泛的作家,除了诗歌之外,他还创作散文、报告文学和其他非虚构文学,对如何取材、如何提炼内涵,以及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都颇有见地。他由自己的创作谈到文学的普遍问题,对学生阅历的扩展、知识的丰富和创作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而切实的作用。在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面貌作出自己的概括之后,他特别谈到作家的良知与使命感,强调作家们每写一部作品都要从良知出发,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民生,我们的作品才能对人民、对社会有用。关于如何读书、如何当编辑、如何鉴赏民间收藏,他的见解简明清晰,对学生具有实用的指导价值。他对不少作家作品的解读,大处着眼、细节入手,细致耐心、深入浅出,帮助非中文专业的学生理解文学、品悟人生。一位作家在一所理工科大学作出文学的、人文的示范,循循善诱,言之恳切,春风化雨,潜移默化。

现代时期,作家既是编辑又是教授,是一种常态。最近十几年来,作家进大学,或全职或兼职,也并不鲜见。但这些作家一般都是在综合性大学的文学院兼任教授,讲课并带研究生。像刘益善这样,以系列性人文讲座的方式,为理工科学生作专题演讲,普及文学知识、提高人文素养,既延续了现代文人的宝贵传统,又开创了在理工科院校传授文学和人文知识的专题讲座形式。将讲座内容编辑成册、公开出版,可以让更多没有在现场聆听的学生受益,效用绵长,可谓文学和教育的双赢,值得大大点赞。

(作者系湖北大学文学院院长)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