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缝隙腐蚀后的第二十秒》:是隐喻,就无须太详细解释
2021年,哈佛大学的王德威教授为“文学东北”重新爬梳了现代性视域下的阐释脉络,在这一背景之下,我们会看到东北题材、或者说东北青年作家群体在这一时期的涌现,带有超越文学本身的使命,以人的命运,映照世变...[详细]
-
林白《北流》:独特的河流,绵延的人世
没有一条河流,不会汇入大海;没有一块区域,不在世界之中;没有一个当下,不是历史的合力所至。不知为什么,读完林白的《北流》,脑子里最先冒出的,是这样一句话。《北流》的起点,是位于广西的边陲小城北流。尽管...[详细]
-
文学课 | 贾平凹:沈从文的文学
这本是一堂课,专业性很强的一堂课,上一次在小教室里讲“文学语言”,我以为还是小范围讲,没想来了这么多人,又在这么大的地方,我可能讲不好了。今天讲“沈从文的文学”,这是中文系给我出的题目,让我讲沈从文,...[详细]
-
“有生”之痛及其纾解方式——读胡学文的《有生》
一1893年,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应邀在牛津大学讲演,这份讲稿后来以《进化论与伦理学》为名出版,严复将其节译为《天演论》传入中国,其中有一句,“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此万物莫不然,而于...[详细]
-
刘醒龙:贤良方正
闹眼疾一年多了,用眼之事,最适合看看非黑即白的拓片。前些时,偶然见到《东汉贤良方正残碑》,心中不免浮出一些念想。老家黄冈在长江边,在大别山中成长的那段日子,我在对爷爷教导的“贤良方正”四字有了悟性后,...[详细]
-
蒋蓝——游猎在旷野上的黑豹
蛰伏是为了高跃多年后,翻看着蒋蓝写豹子的一本奇书《豹典》,突然想起了第一次见他时的印象。1999年,蒋蓝连同他的摩托车从自贡码头出发,沿着古老的茶马盐道,一路向北,翻过龙泉山,如豹子,定居一如蛰伏于遍...[详细]
-
张学昕:余华论
一若干年前,我与苏童在一次聊天中曾谈及余华。苏童认为,相对而言,在中国当代作家中,余华的内心,要显得更加强大。毋庸讳言,一个作家的写作,一定和他的内心以及他与所处现实之间存在着密切相联的关系。我想,这...[详细]
-
张莉:“倒映”的真相与青年女作家们的现实感
青年女作家小辑作品包括:汤成难《去梨花村》、三三《无双》、马金莲《韩式平眉》、徐小雅《空踏》、杨莎妮《无伴奏合唱》、张天翼《十二个变幻的母亲》。 一这六部作品《去梨花村》《无双》《韩氏平眉》...[详细]
-
在鲁院听讲座 | 白庚胜:文化的力量
编者按从鼓楼东大街到东八里庄南里再到芍药居,从中央文学研究所到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再到鲁迅文学院,虽然地点与名称在变,但它作为神圣的文学殿堂始终未变。这里一直都是广大作家与文学爱好者向往的地方,自创办以...[详细]
-
“别以为你破了几个案件就能勘破人性”
对我而言,阅读东西长篇小说新作《回响》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认识东西的过程。早在今年3月,《回响》在《人民文学》杂志第三期刚一刊出时,便有同行郑重向我推荐:这是近期一部难得的好长篇,你一定要看一看。啥内容...[详细]
-
苏沧桑《纸上》:走向民间,发现另一个江南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多年来,作家苏沧桑不断走向民间,汲取文化营养,逐渐形成个人相对稳定的书写对象和审美趣味。她找到了一条适合于自己的创作道路,发现一些看似已经远去却还存活在当下的历史现场。这是活...[详细]
-
看那展翅飞出的犀鸟,像一声呼喊把森林唤醒
犀鸟为珍稀鸟类,身形硕大而有灵性,羽翼华美亮丽,藏身于密林高树上,为众多爱鸟者追捧。这么一个能测试生态环境好坏的自然精灵,成为张庆国纪实文学新著的内容。眼前这本印制精美的《犀鸟启示录》(云南人民出版社...[详细]
-
新时代军旅文学的生长点与可能性
以文学的方式聚焦中国梦、强军梦,尤其是近距离呈现改革强军的历史性进程,无疑是当下军旅文学的重要责任与使命。进入新时代,军旅文学的思想观念与审美经验不断更新,军旅作家秉承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持续传达主...[详细]
-
一回到延津,刘震云的笔就重了
三十年前,刘震云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最近出版的《一日三秋》是他的第十部长篇。《故乡天下黄花》的叙事开始于“民国初年”,《一日三秋》写到当下,小说里的时间,已跨越百年。当年出版社宣传刘震...[详细]
-
牛学智:叶炜和他的“三部曲”
导读:目前为止,青年作家叶炜至少创作了在文学界受到普遍好评的两组“长河小说”,在如此体量庞大而叙事内容丰富的写作中,无论“乡土中国三部曲”还是“转型时代三部曲”,其叙事触角一直指向社会现实,里面有激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