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隙腐蚀后的第二十秒》:是隐喻,就无须太详细解释
《缝隙腐蚀后的第二十秒》小说故事核并不复杂,1929年东北易帜,硫酸厂家的后人张守志来到上海,成为了一名化学老师。懂得化工技术的父执老阎则承接了沈阳硫酸厂的总工程师,最后死于事故。他的儿子阎述真,因缘际会成为了伪满时期日本科学家藤岛阳一的助手,后偷盗了藤岛的笔记逃往上海。藤岛阳一追到上海,死于南火车站路,被人一刀捅死,留下一位年幼的儿子。另一条线,在上海某高校的实验室,一位滕姓研究员失踪,叙事者“乐正光”就有限的线索展开寻找,渐渐展开了一个涵盖国仇家恨、科学技术的悬疑世界,到底谁杀了藤岛阳一,他和滕宇豪又是什么关系,滕宇豪为何出走等疑团,成为了控制短篇故事的叙事节奏的关键节点。
故事处理的难点,在于如何将各种巧合放置于过于广大的历史背景中不显得突兀。作家运用了双线叙述的策略回避了严格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写作可能面临的麻烦,改用类型文学的技巧不断制造悬疑又留下线索,吸引读者的兴趣。写作地景上海时,有较为生动的生活细节,可以看到作家的写作功力。写作地景东北时,则略显生疏,在历史场景的叙写中,时代的符号性盖过了生活场域的暧昧。有一些历史细节还可再考证,如1928年张作霖已被炸死,张家的硫酸厂几经易手之后,如何1929年“正式作为张作霖名下的军工产业”。
小说的亮点在于对于“缝隙腐蚀”概念的运用,这可能也是作者写作小说时最有信心的部分。然而,隐喻之所谓隐喻,就无须做太多太详细的解释,无论是“腐蚀源于缺陷”,还是“腐蚀”本身具有日治对于殖民地同化野心的布局色彩,可留下更多难以解释的部分(包括腐蚀科学从业者及我们普通读者都能感受到却尚未被命名的),以留白指涉复杂时代的复杂命运。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缝隙腐蚀后的第二十秒》并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东北故事,反而具有一种抒情性的英雄主义色彩。它的优点在叙事的技巧、可圈可点的科学意象,弱势在于对于家国情及复杂环境下草莽与忠义的深刻理解。缝隙腐蚀是有规律的,20秒之内可能会有转机。但历史与人是复杂的。
不过,作为一篇新锐作家的作品,这些要求已属吹毛求疵。期待看到作者更多的作品。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