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小青《灭籍记》:戏谑现实下的自我验证
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需要”被由低到高分为了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从这一理论而言,在满足了生理及情感归属的需要之后,对自我身份的找寻与认同是最高需求的存在,...[详细]
-
动荡西陲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乡贤
河西走廊是古老丝路最绚烂的一段,是中国西部的一根脊梁。河西走廊上四郡两关中的敦煌,更是丝绸之路的锁钥。清末民国,中原板荡,西北边陲,孤悬一隅,渐成“锈带”。鸡鸣不已的岁月中,得赖盘桓于此的一代代乡贤,...[详细]
-
黑暗中的金针——育邦诗作论析
写诗是一个表达异象、异境、异乡和臆想的特异行为,很少有人在写诗的时候还带着职业身份的标签和辎重。在一首写于十几年前的《论离职》中,一桩灵魂出窍的灵异事件被育邦记录下来:另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向我招手...[详细]
-
《东课楼经变》:儒生不及游侠人
《东课楼经变》出版后不久,费滢就跑到豆瓣读书的网页上,给自己的小说集写了一句四个字的短评:“无甚可读”。这种“匪夷所思”的事情,不仅一般年轻写作者干不出来,就连一顶一的文坛高手也很难出此“险招”。但倘...[详细]
-
王童:献给人类和苍穹的壮丽诗篇
王童的《寻找旅行者一号》是一首交响曲,是一部我期待已久的文学力作。作者借寻找旅行者一号,将地球家园的人生、四季、科学、艺术、宗教等各个层面展现出来。诗卷穿越古今,诗意刻录着人类生活的各种形态,诗情彩虹...[详细]
-
杨碧薇:事中蕴情 百花齐放
脱贫攻坚战,既是一项关系到民生大计的重要的国家行为,又在客观上为参与其中的诗人们提供了新的写作契机。诗人们离开家,到陌生的乡村“精准扶贫”,在切身体验历史大事件的同时,不断充实着自身经验。当真实生动的...[详细]
-
《怒放》:扶贫文学的一个精致样本
地处祖国西部的云南,作为中国消除贫困的主战场之一,历时数年、绵延千里,兴师动众,同心协力,上演了一出出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告别贫困的雄壮大戏,至2020年末,脱贫攻坚大获全胜,其中涌现了很多感人事迹,...[详细]
-
《天青色等烟雨》:关于陶瓷人生的约会
水冲进碗,上面的油污和甜腻瞬间消失,一个个干净的碗慢慢露出了她们本来纯真的面目。水灵灵的,单纯的器物,你如果将她们摆放整齐,她们就呈现出秩序与规则;你如果把她们散乱放置,她们也可以随遇而安。好像器物没...[详细]
-
小说家的诗和远方
小说家写诗,心里想着自己,眼睛却看向远方。青年作家文珍2020年的第一本诗集《鲸鱼破冰》,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作为一名作家,文珍诗歌的出版,并不令人意外,毕竟,现在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诗歌创作...[详细]
-
长白山褶皱中的冰凌花
青年作家于小芙的《逆流而上》,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2020年7期。于小芙,70后作家,生长在长白山深处的吉林省桦甸市。她的短篇小说《逆流而上》讲述了长白山伐木、松花江上放排人的故事。一条大江如一条血...[详细]
-
《走在天地间》:大地无垠情正浓
女作家杨海蒂的散文集《走在天地间》,记录了她近年在大江南北行走时留下的心路历程。每次捧读,似乎文字中又见山水,山水中映现古今。“走在天地间”是散文集中的一篇,作为书名,颇有天空高远、大地苍茫的开阔气象...[详细]
-
《小花旦》的空间叙事与情感结构
“那只蒸头罩,单独戴上去是很美的,仿佛宇航员戴上他的吸氧头盔,就同时拥有了两个世界。小花旦摘下它,从此不在原来的世界。”《小花旦》这本书中,也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鲜活密实的周身世界,人物在空间中不停地...[详细]
-
驶向远洋的潜水艇
即使作为一个不太勤奋的职业读者,当代写作惯性意义上的平庸、乏味和无趣也常常让我心生倦怠,年末有几个媒体和公众号让我推荐年度作品,我脑子里居然浮现出一句话:我们活在一片贫瘠的精神荒漠里。最后只好不了了之...[详细]
-
张学东中篇小说《太平年》:新社会问题小说的再出发
张学东中篇新作《太平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老实巴交的农民顾产过了一个不太平的年,在得知哥哥顾责在城里打人被开除公职、妹妹顾乐未婚先孕等窝心事并且遭遇了乡人的冷嘲热讽后,酒后一时冲动把老婆国英打伤被抓...[详细]
-
以“蝴蝶意象”书写女性的灵魂蜕变
欧华作家方丽娜小说集《夜蝴蝶》,2019年在作家出版社,小说集以“全球人”视野,通过对生活在海外与“母国”社会底层的女性生存困境的敏锐洞察,挖掘出封闭与开放、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在个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