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白的存在:用独特的表达来确立一个个人活着
韩江的两部长篇小说《白》和《失语者》,是白与黑两种颜色分明的世界。当然,白隐藏着黑,黑透露出白。1970年出生的韩江,小说注重诗性的意象。比如,《失语者》第9章,昏暗,起头一句:你曾在凌晨的昏暗中走过吗?...[详细]
-
在光与影的分野里
近年来,伴随着双雪涛、班宇等东北作家的崛起,新东北文学俨然已经成为当下文学界的焦点所在——它以新潮的书写样态呈现了对东北城市的描绘,以多彩的艺术范式对过去三十年来的东北文艺景观进行了解构、...[详细]
-
《小快朵颐》:在味觉记忆中还乡
“我在《小快朵颐》中遍尝漂泊的滋味,也在味觉记忆中还乡。”潘城的《小快朵颐》一书,主体为一百零四篇文章,多为千字以内的短文。除了《蒸馄饨》一文里选用吴藕汀先生所绘的《海宁风物》,其余三十八幅...[详细]
-
乡土情怀的诗意绽放
乡土叙述与一地历史、文化、风俗、人情、舆地紧密相关,所反映生活的厚实、宽广与独特,对当代小说审美视域和叙事空间的开拓,其用不言自明。吴越之地丰富独特、厚重鲜明的地域文化为文学书写提供了源源...[详细]
-
追寻品达的踪迹
掩卷刘皓明教授的《西西里访古纪行》,内心被唤起一种无古今、无国界的广大乡愁。乡愁而无古今、无国界,则乡愁者的怀抱中,在与一己相关的童年和故土经验之外,必存有别样的所思。自公元前8世纪起,希腊人...[详细]
-
“如果你把宝黛读进了心里”
近年来,关于《红楼梦》的解读之书不外乎三种类型:学术研究型、散文随笔型、文本细读型(包括公开课讲稿)。在我看来,作家潘向黎的新书《人间红楼》应属于第四种——“灵魂启示型”。作者穷尽心力向内求索...[详细]
-
《登春台》里的人物
与格非以往的小说相比较,《登春台》关注中国近三十年的发展,这是格非作品中并不多见的视角。阅读这部长篇新作,我会联想到当年阅读余华的《第七天》时的感触。《登春台》以人物的命运写时代的变化,小说...[详细]
-
《雄安人家》:荷花上的乡愁
作家吴海涛以散文见长,新近出版了散文集《雄安人家》。不过,吴海涛写的不是雄安的现在和未来,而是雄安过去的乡村生活,儿时的记忆。他的故乡就在雄县,现在这里已经变成了现代雄安的一部分。他用自己永远...[详细]
-
灵魂深处的歌唱
《鸭绿江》2024年第8期刊发的吴茂盛组诗《江河大地》,犹如一曲澎湃的赞歌,也是共和国75周年华诞献给祖国母亲的祝福之歌,诗歌由《大地歌谣》《原野之上》《大江大河》三首长诗组成,承载着深沉的家国情...[详细]
-
《春水流》:一曲无声之歌
读王明宪小说,最好选择坐在傍晚的大排档,或者选择在路边的田野里,一辆辆汽车刷刷地驶过,偶尔拥堵,司机催命按着喇叭,泥土味和烟火气兼具,惬意与急促并存。感到惬意的是王明宪讲述故事的节奏,娓娓道来。感到...[详细]
-
彭晓玲长篇小说《谭嗣同》:命运的来路与人生的密度
北京城南菜市口,对于谭嗣同来说,像是一道宿命的魔咒。他1865年出生在附近的烂缦胡同,9岁时迁居不远处的浏阳会馆,在此居住了四年。再回到浏阳会馆已是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并召谭嗣同等人进...[详细]
-
王蒙《蔷薇蔷薇处处开》:与历史对视后的悲欣交集
90岁的王蒙是一位有高度的历史老人,也是永葆青春的“高龄少年”,他创造历史、见证历史,还记录历史。花城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蔷薇蔷薇处处开》是他最近创作的中篇小说集,这本小说集一共收录了他两个中篇...[详细]
-
《春江水很暖》:漆性之思
林那北的“地域感”一向强烈。无论是散文集《三坊七巷》,还是长篇小说《每天挖地不止》《剑问》等,都显示出浓郁的福州色彩。她将城中砖瓦、草木、街巷,嵌刻在文章的血脉里,映照出古老闽都的人文风情。...[详细]
-
《苏屋邨的阿凤》:向何处追寻救赎的风
小说以一段湮灭往事开端,围绕苏屋邨的阿凤展开了悲欣交集的人生故事,让人唏嘘市井小民的人生似乎总有股造化弄人的悲凉。忍受,带有浓厚中国黄土地气息的气质,是中国人磨练韧性、对抗苦难的无言手段。正...[详细]
-
舒缓的童年书写 无声的情感奔流
拿到《九歌》,心里一跳,“林彦”这个名字在新书上出现了。十多年前,我读过林彦的作品,数量不多,但质地极好,如《点点的一颗树》《雨蝶》《夏天的伞》,他的文字典雅清秀,初看如夏日林间静静泄下的光斑,充满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