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现代汉语抒情诗的核心
新诗的历史尽管不长,但也形成了自身的传统,加上古诗的传统以及国外诗歌的大量译介,可以说中国当代诗人背负着诗歌传统带来的压力,但也肩负着发展新诗的使命。与古代汉诗相比,现代汉诗还是个新生事物,在许...[详细]
-
流动性、地方性与想象未来的方式——城市文学札记
一、 先声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七日,《天津日报》创刊号的副刊版块刊出了一篇不同寻常的文章:因为那时的环境,统治阶级不允许革命的文艺和工人见面,就谈不到工人自己的文艺。八年抗日战争,我们主要是建设了...[详细]
-
《像风一样》:无名的“他”
《像风一样》这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他”的故事,“他”无疑是故事的主角。那么,“他”是谁?文中的“他”可以说是具象的,许多身份的叠加赋予了该角色丰厚内涵:“他”是奶奶的孙子,是母亲的儿子,是姐姐的弟弟...[详细]
-
张莉:在不同时代写下我们的故事
在刚刚过去的巴黎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上,我对名为“女性友谊”的章节念念不忘。在女歌手演唱的《马赛曲》歌声中,十座金色女性雕像从塞纳河上缓缓升起,观众清晰地看到她们的名字。那一刻,她们在历史上所做...[详细]
-
城市的秘辛——王安忆长篇新作《儿女风云录》
当叙事的唱针接通普罗大众的声色犬马,独属上海的时光之轮随之正式转动。“老法师”拥有独立的时辰。所有人在亢奋和颓靡中向世界索要日夜之时,他可以静坐旁观。“热尼亚”“小瑟”“老法师”,不同的名...[详细]
-
何平:现象级文本的“硬核”
以《三体》为起点或者中心,可以思考许多中国当代文学议题,但《三体》巨大的产业能量和大众传媒的过度关注反而容易使得一些问题被忽视或者难以深入。现象级文本的热点“现象” 固然值得注视,但如何不...[详细]
-
散文本质的探寻与阐释——再论中国散文研究的新路向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散文的发展日趋繁复,散文研究领域也逐渐充满了思想观念的碰撞。不同于其他文类,散文研究总是围绕着创作主体“我”展开,不论是文类的命名与类型界定、写作主题的开拓与深化、还是文体...[详细]
-
论述的“弹性”以及表达的“迂回”
多年前我曾质疑大学教授63岁退休的统一规定,说人文学者训练时间长、成熟年限晚,应该比理工科教授多工作三五年。大家都觉得这是在说笑话,因当今中国大学校长绝大多数理工科出身,他们不会同意这么做的。...[详细]
-
《新说山海经》:新神话小说的当代意义
《山海经》不仅是中国神话故事的缘起,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这部“荒诞不经”的上古奇书中,不仅记载着奇山异水、神奇怪兽,而且包含着令我们感动的神话故事,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详细]
-
一则人类文明与命运的寓言——评梁宝星《巴比伦铁塔》
科幻小说常以科学为载体,借助小说家超拔卓绝的想象力,对人类生存境况和人类文明的走向进行终极幻想,并以此洞察人性的幽微、人类社会的复杂以及工业文明双刃性。90后作家梁宝星的《巴比伦铁塔》是一则...[详细]
-
《儿女风云录》:以史为镜 以人为像 以舞留影
十里洋场烟花地,风云际会上海滩。王安忆是擅长写上海的作家。读王安忆的作品,会情不自禁地成为一个行走在文字里的“上海人”,一个穿越浮世三千的老上海人,一个置身摩登时代的新上海人。喧嚣纷纭的时代...[详细]
-
高手是这样看书、写书的
翻开阎晶明的《同怀——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读了第一章,我就知道,这是高手!因为他的撷取资料功夫、主题提炼功夫,以及表达能力,都极出色。对一些大家争论不休、莫衷一是的疑难问题,在他笔下就脉络清...[详细]
-
心灵的回响,照见网络时代的人与情
1994年4月,中国正式全功能接入互联网,属于中国人的网络时代就此开启。时至今日,已过去整整30年。这30年,时代发展的速度远超从前,中国追赶世界的脚步越迈越快,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时代有...[详细]
-
《天花乱坠》:人际交往的正确打开方式
萨特在《禁闭》中写了3个罪恶的鬼魂同时被关到一个封闭的屋子中,这个屋子里没有镜子,也没有任何可以看清自己的物品,所以每个鬼魂想要看清自己,就只能依赖另外两个鬼魂的描述。然而,由于他们各自带着生...[详细]
-
《运河三部曲》:古老运河见证“新山乡巨变”
世界上的运河很多。许卫国的新著《运河三部曲》写的是隋唐大运河。它延续千年,纵贯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的8个省市,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设工程,成为中国古代南北交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