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墨常雅,理念常新
12月2日,2024年“最美的书”评选结果揭晓,来自全国8个省市21家出版单位的25种图书荣获本年度“最美的书”称号,其中包括作家出版社的《在 或不在》一书。获奖评语这样写道:“《在 或不在》是一本小开本的诗画结合的书,书中所有的图画全部为黑色底,文字为白色底印黑色,一左一右,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选用的手写字体,使诗句更有灵动感,与绘画相得益彰。书口处的筒子页运用模切工艺,漏出五个部分的标题文字。章节页粘贴黑色纸与图画产生了不同黑色质感的变化。整体设计收放自如,使读者的阅读轻松舒适。”
《在 或不在》是一部诗画集,共100首诗,每首诗配一张诗人创作的线条画。这些诗和画简约而深刻,充满个性与哲思,有一种大道至简的禅意美。在构想全书设计时,我希望这部诗集可以有一种阅读和视觉上的亲和力,更好展现诗画融合的意境,传达出自由空灵之美。读者可以在工作生活之余,轻松地阅读和欣赏诗画,并可以借鉴这样的创作方式,读诗、抄诗、写诗,为诗配图,这是件参与感强又赏心悦目的事。
本书的设计师是南京的周伟伟老师,这也是我们的首次合作。周老师是位十分低调的设计师,联系到他颇费周折。周老师看过诗集,说内容挺有意思,我们进行了对本书装帧设计的初次沟通。经过近一个月的沉淀构思,周老师发来版式初稿,并与我商量。初步设想是一个平装或精装,要有一点感觉上的东西在里面,整体的感觉还要比较简约,希望设计为一黑一白、一白一黑的页面,有黑白循环的翻阅感。我非常赞同周老师的设计构想,这与诗集的内容融合度很高,可以更好地展示诗与画的意境之美,也与我对整部诗集的感觉和理解一致。
设计的大概念已经有了,还要进行更多细节上的深入思考。又过了一周,一个下午,周老师突然问,如果诗的标题和内文用手写体,你敢尝试吗?我说我倒是敢尝试,但要征求下作者的意见,毕竟使用手写体排版是很小众的设计编排方式。作者很快回复说尝试创新很有意思,完全同意我们的方案。于是,我和周老师又一次确认了手写字体的清晰精准度,确保不会有阅读和理解上的障碍。内文版式也在此刻敲定了。这个过程听起来似乎异常顺利,其实设计师与我,大部分时间都在深入思考和寻求灵感,真正落实到沟通上,就是很简单和浓缩的语言,心领神会,意在言外。回顾这部诗集从前期确认设计风格到后期制作的过程,每个环节、每个细节,从始至终,作者、设计师、编辑都能相互理解,达成一致共识,实在难得。
三方的默契与共识让人心旷神怡,然而后续的制作之繁、耗时之久,我们虽在此之前有心理准备,却也没有想到每个环节都是对经验水平、工艺精准度和耐心耐力的严格考验。第一关是选纸。诗集使用的纸张并不是价格高昂的特种纸,但对纸张的质感和柔韧度有一定要求。设计师希望整本书的质感和手感是顺畅柔韧的,在选纸上颇为用心,终于找到一种韧度适中又平价的纸张,并且选定了两种规格制成样书,在克重和平滑度的选择上反复比对,确定纸张。由于纸张的纹理会使书页在翻动时产生微妙的力,设计师提出要沿着纸张的顺纹来印制,以保证视觉和手感的舒适,翻书时传感到手上的细微阻力,也希望是均匀且平衡的——就像在制作中国传统服饰时对帛、缎、绫、罗、绸的织法和图案纹理的选择一样,诗集的所有纸张,都是沿纸的顺纹进行印刷切割——纸的顺纹在翻页时阻力更小、更舒展,诗的意境仿佛也在这一刻延伸于纸外,余韵留于指尖。第二关是调墨。诗集是黑白页穿插的折页设计,设计师希望黑页呈现微微通透的效果,黑页的背面采用纸张原色;白页的部分则要背面印成黑色,从白页这面看,底色就呈现出如生宣纸被淡墨微微晕染的效果。仅调色试色这一项,就前后进行了十几次试调试印。
如果说之前的环节是独具匠心,那接下来的设计理念更具装帧艺术价值。考虑到诗集每辑的辑名只有一个字,在书眉的设计上,既要避免冗繁,又要突出细节。设计师就产生了一个灵感,在每辑的翻口上面打一个圆孔,黑白页面对折后,这个孔在灰色的翻口处错落有致地延续,每一辑的辑名便清晰呈现在圆孔处。此设计理念虽好,但在工艺制作上能否落实,还是未知数。我们又请苏州一家印厂的师傅上机论证,终于切割出圆润饱满的圆孔弧度,此方案可行!至此,全书设计工作完成。
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是尽量依托材料的本色,利用纸张的质感、黑白灰的层次过渡和精细的印刷技术呈现艺术创意。这个设计思路和印制工艺能否圆满衔接,细节雕琢的精细度是否能被完美呈现,可谓毫厘之间见真功。为保障衔接顺畅,我们认真遴选印厂和纸张,确定全程的印制细节,奔赴天津的印厂车间,紧张有序地进行现场试色和印艺比对,确认每个环节和细节。特别要说明的是,诗集内文采用的是传统装帧方式筒子页的设计,手工折页,复杂的拼版,十几次调和墨色,反复上机论证,经过了十几道手工工序和几十道机器工序。对设计细节精益求精的传统,源自作家出版社深厚的文化和设计美学底蕴,从早些年出版的铭文、简书、陶文、玺印字编,《全敦煌诗》和四大名著系列的精美装帧设计,到近年一些文学图书的装帧设计和制作工艺,无不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韵之美。受这样的装帧美学启发,我们的初衷是继承和发扬传统装帧文化,同时吸纳现代工艺技术,在继承传统制书工艺的基础上创意创新,让更多读者从一本诗集的装帧设计中获得更多传统文化的记忆,使古代纸墨间的优雅与现代简约艺术理念融合创新。
回顾“最美的书”从最初酝酿到制作呈现的过程:作家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对我们设计方案的赞同和支持;出版部全力寻找能完成制作工艺的印厂,李卫东老师协调和指导印制的流程环节,并一同下印厂车间磨细节;印厂高质高效完成印装制作,等等,才有这部诗集设计理念的全方位呈现。12月2日上午10点10分,周老师发消息来,说《在 或不在》获得了“最美的书”,我们互相祝贺。听说诗集即将加印,周老师马上表示还可以尝试质感更柔软的纸,问是不是还有时间选纸和完善细节,我们从获奖的喜悦立即转入对加印细节的讨论。获奖是收获,也是新的开始;做书就是精益求精,没有止境。
“最美的书”凝聚着作家、设计师、出版社、印厂对图书出版的热爱和共同努力。希望对“最美的书”的分享,可以带来更多关于图书装帧设计和传统文化传播方面的灵感与思考。
书为世间第一风雅。希望我们能有更多“最美的书”奉献给读者。
(作者系《在 或不在》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