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史写作的新突破
在中国文学史著述方面学力宏瞻、著述甚丰的张炯先生,在年届九十岁时又完成一部皇皇巨著《中国现当代小说史》,给人以意外的惊喜,令人为之纫佩。这部文学史新著让人惊异的,不只是张炯先生在耄耋之年,如老...[详细]
-
泛文学及其当代接受问题——重勘阿城《棋王》
一、知识谱系之外的泛文学《棋王》是一篇幸运的作品,发表后不久,即在“文化热”和迅速迭代更新的文学浪潮中被逐渐经典化,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进入到文学史叙述之中,并且不断地被重读。杨晓帆...[详细]
-
心灵向生活敞开——读魏微的《烟霞里》
摘要:魏微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烟霞里》,在时代大背景下叙述了人与社会、时代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作家的心灵向生活敞开时,我们在作品中看到了历史、现实、人性、人心相交织的善良与丑恶、温情与冷...[详细]
-
赵松:《史记今读》让我们重新认识司马迁
受鲁迅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影响,多年来我始终把《史记》当作史书里的文学杰作来读,兴趣止于本纪、世家和列传——太史公的文笔和叙事艺术尽在其中,而对十表、八书等则完全无感。直到最近读了...[详细]
-
陈伟:公众考古与地方文化自信——读《访古记:一个人周末博物志》
初识强雯之访古随笔,我正在编辑《重庆地方志》,其《寻古小田溪巴王墓群》一文,读来犹如一股清泉,引起深深的共鸣。我们也因为这篇文章结缘。她喜欢地方志,我也赠书与她。未曾想,几年后强雯的《访古记》一...[详细]
-
杨绣丽新作《人间清白》:将文境化为诗境
杨绣丽的新作《人间清白》问世之后,受到了外界超乎寻常的关注。从一般意义上对这部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进行评析,自然有必要。但其实还应该另辟蹊径,把这部作品所具备的独到风格亦即特色加以揭示...[详细]
-
《茶山》:在茶山遇见不老的灵魂
英国艺术家赫伯特·里德说过:任何好的艺术“总是包含着一定的奇异性”。诗人雷平阳的作品就具有这种审美特质,于众声喧哗中呈现“奇异”,在广袤大地上打捞“微小”,辨识度高、共鸣性强、浪漫色彩浓,用他...[详细]
-
《习惯温暖》:从讷谟尔河启程的诗意寻找
罗振亚在扬子江诗学奖的获奖感言中说:“写诗、读诗、品诗、评诗早已成了我生存的基本方式和安身立命之本。”他的散文文集《习惯温暖》是花山文艺出版社“诗人散文丛书”之一种,是一部诗人散文,也是一...[详细]
-
《读书的人》:一趟随书而行的旅途
“《呼兰河传》写于1940年。这一年,萧红二十九岁。离家已经十年……她写的也不仅仅是呼兰河,是千千万万这样的村庄、小城。《呼兰河传》几乎是中国乡土传。”在《读书的人》这本书中,作者自己解释说,用...[详细]
-
关于散文的美学——《中国散文美学综论》感言
陈胜乐著《中国散文美学综论》于2024年6月由作家出版社隆重推出。这是中国散文理论的集大成者,更是将散文提升到美学层面研究的可喜收获。长期以来,相较于诗歌、小说、戏剧(包括电影、电视)理论,散文理...[详细]
-
病虎、怪事、疯人——论李修文《猛虎下山》兼及文学中的历史、文化、现实
绪论李修文在新世纪初以小说集《心都碎了》(2000),长篇小说《滴泪痣》(2002)、《捆绑上天堂》(2003)走上文坛。以小说成名后他转战影视,在由《滴泪痣》改编的电视剧《东京生死恋》(2009)以及《十送红军》(2014...[详细]
-
《似水流年,家乡味道》:在回忆中安放心灵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流浪》及其姊妹篇《似水流年,家乡味道》,汇聚了作者曾高飞近年来从百余篇散文随笔中精心挑选的85篇佳作。《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流浪》以作者童年生活的点滴为底色,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挚...[详细]
-
以文学笔墨描绘中秋佳节的魅力
传统节日是一种情感记忆、心理积淀和文化认同。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李浩教授主编的《印象中秋:文学大家谈中国传统节日》(贵州人民出版社2024年7月出版),邀请28位当代重要作家从不同视角书写传统节日中...[详细]
-
我散步,故我在
从人类历史来看,物理学家总是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大众提供谈资与话题,比如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玻尔、海森伯……他们的思想、情感世界甚至生活习惯等等是我们抵御乏味生活的养料。电影《奥本海...[详细]
-
河流尽情流淌
没去过甘南,甘南的一种物像和人像却印在脑海里。高原、河流、黑土地、绿绒蒿、甘加草原、古城,老船夫、河女、麻娘娘等,从甘南的土地上呈现了出来。这是连金娟的散文集《隐秘的河流》带给我的认知。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