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九讲》:写出物质文化之美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密不可分。在中华文化中,物质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构成。精神层面重“气质”,物质层面也有“器识”之说。“大器”一词,就是从物质而来,夸的是精神。工艺美术品看起来是身边的琐碎小...[详细]
-
书写心中那抹蔚蓝——多彩的中国海洋文学
近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海洋文学成为中文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海洋文学以文字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对海洋的理解和感情,它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海洋生活史、情感史和审美史。事实上,海...[详细]
-
《听漏》:刘醒龙的小说精神
刘醒龙的小说精神,就在他决不重复自己,不断开阔新题材,不断创新,不断地与读者和自己较劲的小说创作方向。此次,我读完刘醒龙的长篇新作《听漏》不觉惊叹不已——这实在是一本奇书。于是,我激动地磨墨摊纸...[详细]
-
张卫平《英雄年代》:再忆红色金融 致敬英雄年代
继《红色银行》之后,历时3年,张卫平第二部红色金融题材长篇小说《英雄年代》面世。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是许多文学作品聚焦的题材。张卫平的题材选择,具有鲜明的“补叙”意识。作品并未聚焦于战场,而是...[详细]
-
永城《莫莉和森克》:AI是“我”吗?
正像许多优秀的作品一样,永城的《莫莉和森克》也是一部“致敬之作”。在美国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机器人系列”的《钢穴》和《裸阳》中,人类侦探以利亚·贝莱和机器人丹尼尔·奥利瓦联手,侦破了一项意在...[详细]
-
在《大学小课》中重读西方经典
“温故而知新”,北大教授韩毓海的新作《大学小课:重读西方经典》创新性地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解读了西方经典著作,聚焦于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师们是如何为解决时代问题而提出创新理论,进而推动西方社会...[详细]
-
三卷本散文集《谈笑凯歌还》:文心与国运的瑰丽交响
新中国散文由新中国的铿锵步履和沧桑巨变所塑造所玉成。她的生机盎然的艺术肌体,天然承载了江山、人民、历史、现实、文化、风物等最常见、最基本的叙述元素和言说主题;而像血脉一样浸透其间涌动其内...[详细]
-
何建明报告文学《昆山景象》:以史为线,展现新时代的“昆山形象”
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昆山景象》是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景象的一道绚丽的文学光芒。作家聚焦中国县域经济之首的江苏昆山,重新梳理昆山之路,深入解读昆山密码,生动讲述昆山故事。作品站在时代思想的高度...[详细]
-
《运河2500年》:历史的刻度与地域的延长线
唯有注意到地域的向外延展与融合贯通,方能愈加清晰地说明“地方”这个概念的内质与“地方”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演绎出新意。运河,是《运河2500年》着重观察的对象,也是作者投射向更为广阔天地的认识装...[详细]
-
艾玛的《观相山》:照见众生皆苦
《观相山》之所以展览出如此多的众生之“苦”,也是因为艾玛要以此去考察剖解“人”与“人性”联结或碰撞所产生的繁复肌理,并尝试给出“离苦”的种种方法。关于《观相山》这一书名如何而来,艾玛已有解...[详细]
-
《鲁迅影像的历史与价值》:探寻视觉文化的鲁迅意义
陈力君的新著《鲁迅影像的历史与价值》从视觉文化领域和维度,展开对鲁迅影像历史的考察和价值的探索,力求深度性地发掘出蕴含其中的多重意义,可以说是鲁迅研究领域中的一种新拓展、新开掘和新成就。经...[详细]
-
《人间烟火》:不空走的人间叙述
若干年以来,散文写作,尤其是有“散文可以适当虚构”的话以来,诸多散文写手,疏于亲历,很是懒惫了。电脑的普及,交通的便利,互联网造就的资料的易得,使得作家们的写作日益加速。一天数千字,一万字,早已经不在话...[详细]
-
构建文化主体性的现实表达——评杨遥《美声唱法》
近些年来,已经很少有人提到“后工业时代”了,因为我们正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期。其实,客观辩证地看,无论是以社会经济发展到以服务业为主导,科技和知识在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后工业时代,还是以全...[详细]
-
杨碧薇:诗可以群,美美与共
一立秋那天,北京的气温骤降了好几度,闷热的空气也似乎卸下重负,开始轻盈起来。我的思绪,却还沉浸在半个多月前的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里,那些情谊仍在我毛孔中撑着诗意的阳伞。于我而言,这次诗会虽然只有一周...[详细]
-
自然文学中的温润哀伤与朴素哲思
《客居深山》傅菲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写作起源于心灵在记忆中的漫游,着眼于细处的铺陈。”读傅菲的散文,常有身临作家所写之境的真实感。他的笔尖如溪水潺潺,对山野的热爱也深入骨髓。对自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