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文彬评《坡地手记》:超然的尴尬
显然,《坡地手记》的面目并不花枝招展,毕竟它不是为了存在感而来。它的出现仅仅是一种等待,等待着默契像花儿一样意外绽放。事实上,小说的主人公小杨的生活正是这么一种状态,一种始终不在场的状态,半睡半...[详细]
-
范咏戈:书写生命起舞的日子 ——读王雨的长篇小说《向死而生》
尼采有句名言:“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书写生命起舞的日子方能使文学尤其是长篇叙事文学,由文学的一二层次即语言和意象层次抵达三四层次即意义和形上层次。作家王雨曾以“重庆移民...[详细]
-
《渡过自己的海底》:从幽微着眼,胸怀当下世界
《渡过自己的海底》是李元胜的第13本诗集,精选诗人近年来未发表的128首作品,围绕“海”的意象,分为“瞭望塔”和“避风港”两部分:“瞭望塔”宏观而哲思,“避风港”微观而日常。李元胜曾说:“好诗能够给...[详细]
-
《大兴安岭深处》:走入生活现场,展现生活自身
在近期读到的报告文学作品中,纪红建的新作《大兴安岭深处》,读后令人感觉新异、感受深刻,甚至让人叹服,令人称奇。从书名和封面来看,我以为是一个主要写自然生态或是类似胡冬林《山林笔记》那样的作品。...[详细]
-
《大象》:为地球上所有的生灵而歌
杨志军的长篇小说新作《大象》甫一问世,难免会让熟悉杨志军小说的读者感到讶异:以青藏高原生活为创作本源、以青岛海滨生活为创作新源的杨志军,缘何转向云南西双版纳的雨林世界书写?而况,《大象》的初稿...[详细]
-
找寻生命成长的人性之光
王霄夫的长篇小说《天堂客人》(作家出版社2024年5月出版,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发布的“中国好书”2024年10月推荐书目),截取新中国成立前夕1945年至1949年这段特殊历史区间,以时代青年所见、所感、所为...[详细]
-
在相互交融中提升文学评论的有效性
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走向多样、广阔、繁茂的局面。文学评论也成为与之相比肩的文学门类和文学形态,获得主体性地位,努力承担起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使命。当下文学评论文章...[详细]
-
文学演讲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文学演讲的艺术特色与价值追求】文学演讲日益成为一个引起普泛关注与热议的文化现象,在现代传播体系下愈发凸显出重要的时代价值。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介和现代公共交流的方式,演讲已经积累了足够多...[详细]
-
化为曲星河星宿的抗战英雄们 ——评《蘸火记》
2025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穿越历史烟云,那段浴血奋战、救亡图存的不屈岁月,依然震撼人心,也成为了今年出版界、文学界创作出版的重大热点。作家出版社2025年1月推...[详细]
-
一条拆不开的“文学链”——写在《香港文学》创刊40周年之际
一年前,我到香港参加文学活动。履新不久的游江总编安排了一次餐叙,十多人与会,旧雨新知,其乐融融。游江曾于北美执事多年,颇有想法和行动力,文界早有耳闻。那次餐叙,他只闲谈杂事,不多聊刊务。本是聚会中心...[详细]
-
“新大众文艺”:从命名到命题
“新大众文艺”的提出是与“新传媒时代”联系在一起的无论现代意义的“大众”概念何时形成,大众始终是一个顽强的表述主体。从古老的民歌、地方戏到现今的卡拉OK、广场舞,大众的活跃身影从未缺席。很...[详细]
-
《彩骡》:岁月皱褶里的市井烟尘
一出道40年,王松对小说叙事艺术的探索屡见成效,也算是天道酬勤。而早在二十几年前,他就被业内专家戏称为“故事篓子”,这个调侃形象生动,活画出王松那种长盛不衰的写作状态。王松对于故事有超常的嗅觉和...[详细]
-
刘颋:王松的腔调
王松的小说创作是在多副笔墨中展开的。知青系列里有为人熟知的《双驴记》《秋鸣山》,市井系列如《烟火》《梅花煞》,以及回应时代主题的《流淌在刀尖上的月光》《暖夏》《热雪》等。王松自己说过的,每...[详细]
-
终结的故事如何延续?——莫言《生死疲劳》中讲故事的人和讲故事的方法
一莫言小说《生死疲劳》(1)的结尾安排讲故事的人现身讲故事,小说的收尾方式和这个讲故事的人一样不同寻常。“这孩子生来就不同寻常。他身体瘦小,脑袋奇大,有极强的记忆力和天才的语言能力。”“年龄虽...[详细]
-
伟大记忆如何被书写——评李舫纪实文学《回家》
李舫的抗美援朝题材纪实文学《回家》(1)对当下社会具有一种特殊的价值意义。它通过对抗美援朝题材的再挖掘,创造性地融入前沿、深刻的家国观念,向人们彰显:尽管那一代人的背影已在现实中远去,渐渐成为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