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美理想主义”的批评实践—从“文学性”角度观察黄发有的文学批评
摘 要黄发有文学的批评恪守“文学性”原则而又独具特色,可以称为审美理想主义批评。关于“审美”,他主张审美自律,视真实为审美根基,捍卫创作者的个人性;“理想”则被理解为超越现实的价值向度,反思和批...[详细]
-
在温情书写中探求深沉的生命意义
收到广西学者型作家容本镇的散文集《回首已非少年》,细读集中30多篇佳作感受颇深,这是一部蕴涵多重寄托的生命之书,是作家在人生壮年时期潜心回望关于文学与自我过往的生命体验。全书共分“南流江记忆...[详细]
-
从秦山读懂中国,从中国感知秦山
2016年1月28日,中核集团自主研制的先进核燃料元件(CF3)在秦山核电完成首个燃料循环对内辐照考验,为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撑 (本书插图)曾经的秦山核电站,有许多人不知它在什...[详细]
-
短篇小说的氛围与留白
《醒来已是正午》是张莉主编的2023年当代短篇小说年选,收录了邓一光、乔叶、徐则臣等20位小说家的佳作。从海量的短篇小说中精选出20篇,这对批评家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编者不仅要敏锐地打捞出过去...[详细]
-
现代诗既需“返本”又需“开新”
詹福瑞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大家,尤擅古典诗歌研究,但他写的却是现代诗。这一点颇耐人寻味。上世纪70年代前期,他便开始写作新诗,数十年来,涉猎诗歌、散文、学术随笔写作,出版《岁月深处》《四季潦草》两...[详细]
-
学术性·启发性·创造性——《朱永新教育作品》读后
朱永新康健宽厚,笃行好学,克己慎思。我和他相识相交近十年,他的思想、他的著述于我并不陌生,但当《朱永新教育作品》(下简称《文集》)(漓江出版社2024年第一版)完整呈现在眼前,我则眼前一亮、耳目一新,让我在...[详细]
-
善良与坚强的赞美诗——读《尚青》
2004年,无意中看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白豆》,书不是很厚,正好我们要去北京出差,就顺便带上了。开车去北京,一路走一路看,到了目的地,已经看了四分之三,刚巧要见的人正在开会,让我等一会儿,这一等,这本《白...[详细]
-
幸福的尽头是悲伤——读刘浪《乘筏远去》
人生的幸福莫过于获得了美好的爱情,并且在婚姻里得以持续。然而在现实中,具体到男女二人之间的爱情与婚姻,未必都能长久维持下去,而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有恋人分手,有婚姻破裂,尽管在一开始时都期待着...[详细]
-
降临在瓦村麦田里复活了的死魂灵
引 子我始终认为,一篇好的评论文章,应该是与一部好的作品的灵魂对话,评论者在书写评论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次再创作的心灵冲动。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在书写第一部《中国乡土小说史论》的时候,就一直思...[详细]
-
岳雯:田园将芜,胡不归
一、在“返乡”的延长线上晋义熙元年(405年),时年41岁的陶渊明从彭泽令上解印去职,返归柴桑,自此隐居,终老于此。这大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返乡事件,从此开启了千百年中国文人关于“返乡”的无尽想象...[详细]
-
选择一种怎样的自己——读许莎莎《副教授的病》
与此前《你好,抑郁》《小林的故事》截然不同,许莎莎的新作《副教授的病》把目光从个体人物内心,转移到对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上来。小说不仅呈现了人物生活的历史性转变,还触及当下知识分子的价值选择难...[详细]
-
张鹏禹:倡导置身时代、融入生活的读书观
中学时代,笔者最爱去的一个地方就是北京的灯市口,沿着王府井大街向北,中华书局灿然书屋、商务印书馆涵芬楼书店、三联韬奋书店是网购尚未普及的时代里,一个中学生获取课外读物的最佳去处。尤其是生活·...[详细]
-
皖心《远行的人》:陌生化理论视域中的远行人
《远行的人》是工作生活在赣南多年的安徽籍作家皖心近作,作品以“我”的视角讲述发生在她身上的真实故事,用细腻的文字和真切的生命感受,书写了对生命本身难以把握的无力感和灵魂锻造的痛感,在生命主题...[详细]
-
《去有风的旷野》:融入旷野 在行走中记录生长的故乡
作家阿来全新推出的散文集《去有风的旷野》,是他在各地旅行留下的行记。“行记”在中国是个现代事物,底色是科学观念兴起。它与传统“游记”的区别,在于它不仅是人与地方(自然与人文)情感的交流,还包含科...[详细]
-
同代人的同声共长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70后”作家经历了中国全方位的变革,纷繁的变迁和涌动的思潮使其创作呈现出沉郁深邃的气质,其在为行进中的“中国故事”提供了重要的文学经验的同时,也逐渐显示出各自的文本特性和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