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文学影视转化中的英雄书写
新时代中国文学和影视剧中的英雄主义在延续传统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展现出许多新特质,是一种更具包容性、差异化和主体感的中国精神。这些具有市场与社会效应的影视剧履行认同传播的职能,是主流价值观从...[详细]
-
时代标签与标签下的心灵图景——读裘山山《绿挎包》
《绿挎包》讲述了一个无爱婚姻的故事,叙述者是“我”,叙述对象是“我”的公公婆婆。“我”的婆婆去世后,公公向“我”倾诉了面对家庭责任、个体情感的挣扎与痛苦。小说在“我”帮助公公对于往昔恋人的...[详细]
-
《黄渤海记》:“海之子”发出的新时代之声
以海洋和海洋文明为审美对象的文学创作,是新时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王月鹏的散文集《黄渤海记》(作家出版社),是继赵德发的《黄海传》、王秀梅的《渤海传》、熊育群的长篇小说《金墟》等海洋文学作品...[详细]
-
孙频中篇小说《地下的森林》:创造性审美意象的解构与重建
山西是产煤大省,上世纪九十年代,小煤窑、大煤矿和浑身黑煤面只露白眼仁转动和一笑满口白牙的矿工随处可见。孙频是山西走出去的作家,这些深藏在她记忆中的画面场景,迄待有一天,她以“语言的针脚、细节的...[详细]
-
《华文文学谱系与家国想象》:作为方法的“华文文学”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得益于国际环境的影响与国内学术思潮的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的视野逐步延伸至台港澳地区,并关注到海外华人的文学创作,“台港文学”“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由此也...[详细]
-
《五味》:三餐有味,四季有景
中国人爱吃,也爱谈吃。古往今来,兼文学家与美食家于一身的代有其人,不说苏轼的东坡肉和东坡肘子,也不说只会吃不会做的袁枚与《随园食单》,单说当代的汪曾祺先生,尝遍各地小吃,闲暇之余写出多篇有关饮食的...[详细]
-
《梆子老太》:关中乡村浮世绘
一个人的生活轨迹,既有性格即命运的因素影响,更难以摆脱时代的潜移默化与造化弄人。陈忠实的中篇小说《梆子老太》,正是以关中一位普通农村妇女为主角勾勒时代变迁,刻画多样人性。梆子老太的葬礼拉开了...[详细]
-
穿越百年时空,纵览文学中的北京镜像
编选一部反映北京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变迁的文学佳作集,是很多热爱北京因而希望对北京能有比生活直感更深入、更全面了解的读书人都曾有过的念头。但要真正做到并且做好并不容易。看到北京十月文艺出...[详细]
-
《在茶热的时候喝下去》:作家兼律师的个案存在
就我的视野所及,对杨仲凯的定位,很容易想起一个流行句式:律师中最好的作家,作家中最好的律师。套用句式的确好玩,也省事,但又嫌笼统含混。杨仲凯的存在具有某种个案性质,模式化类比显得牵强。他的身份,一句...[详细]
-
于枭:短篇小说中的颜色使用
文学和绘画作为两种独立的审美形式,在修辞概念上却多有相似。启蒙运动时期,百科全书派掌舵人德尼·狄德罗精通文学、哲学、绘画等多门艺术,他认为,“素描赋予人与物以形式,色彩则给他们生命”。文学中的...[详细]
-
提示词工程:智能长篇小说的核心驱力
一源 起大约在三年前,我开始组建团队,探索智能写作的方法①。从自然语言处理的技术角度来看,智能写作已经不再是一个难以攻克的难题。只要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便能够大展拳脚。当时,我们制订了智能写作...[详细]
-
《一碗水》:女性书写的情感结构与情动叙事
在当代乡土文学中,马金莲的小说以西北乡村日常生活的生动描绘而著称。她的文字深入西北乡村的核心家庭,围绕家庭成员的喜怒哀乐,井然有序地展现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以来的西北乡村生活的发展变化。但...[详细]
-
龚万莹:磨刀的朋友
写作很多时候是往大海扔漂流瓶。瓶子漂过去,被人看到,有人觉得什么玩意儿嘛,垃圾。有人看完信息后,轻松抛回。有人珍惜里面的文字,甚至在瓶子里头掏出一些亮晶晶的石头、贝壳或沙粒。这都正常,我们作为读...[详细]
-
李晓君散文集《往昔书》:追寻似水年华中的诗意
李晓君的《往昔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是作者回望逝去岁月写就的一部散文集。全书共分“镜中童年”“乡村之夜”“补遗”三章,以诗意的笔触对70后所经历的乡村生活进行深描,并通过对个体经验的书写折...[详细]
-
复调形式与总体性伦理——评刘大先《去北川》
一、 “非虚构”的文体复调《去北川》(1)凡十三章,每章设一主题,分梳地方族群纷杂的生活样态和历史传统,广涉北川的自然风土、人文景观、传说记忆、生活习俗、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情况。区别于方志等记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