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入与延展 非虚构作品的现实关怀——以丁燕《工厂女孩》为例
摘要:打工文学作为“底层文学”的一种,多为打工者本人以打工生活为题材的创作,因而更具时代性和现实意义。《工厂女孩》是丁燕打工文学“工厂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一部优秀的非虚构作品,讲述了丁燕隐...[详细]
-
杨辉:《在旷野里》的“新”与“旧”
《在旷野里》甫一开篇,有着在血与火的年代长时间革命工作经验的“老同志”朱明山,就被“安排”到“新”与“旧”强烈对照的情境中。与上级领导谈话结束之后,他坐上了列车,从“烟尘弥漫的市区,带着轰轰隆...[详细]
-
丁小龙:命运的轻与重——读吴克敬《仰视》
一“风先生”可谓是吴克敬为当代文学提供的新形象。与那些性格丰盈的典型人物不同,“风先生”没有具体样貌,没有鲜明性格,仿佛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人生智者,也因为摆脱了时间束缚而成为某种意义上的通灵...[详细]
-
马兵:“到苍老之境,必有一种秀嫩之色”
仲尼云,“五十知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八十、九十呢?《高雅的链绳》里赵千秋老先生已经九十有三,“知命”“耳顺”“从心”均不在话下,对故人、对爱情、对生活依旧激情狂飙,始终葆有遥致岁月、...[详细]
-
乡村“女儿”的心灵关怀——论孙惠芬的乡土小说创作
孙惠芬从1982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至今已有40多年,作品数百万字。正如她的自我总结:“我的目光,从没有到达院子以外的世界……我的心匍匐在一方狭小的空间,深入在母亲的心情里。”(1)她的作品基本集中在...[详细]
-
共赴一场“70后”的文学邀约
“代”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创造。“四叶草”论丛中的《把最好的部分给这个世界——“70后”文学对话录》,是兼具作家、评论家身份的桫椤与业已成为当下文坛中坚力量的14位“70后”作家的“同代...[详细]
-
读懂中国文化之美,探寻华夏五千年美的历程
中国美学是中国文化有机体的一部分,是观照五千年文明根脉的透亮明镜,也是获得深层生命安慰的缱绻之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指出“中华美学...[详细]
-
《江南物语》:诗人心灵的真实“自传”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教授张建安是文艺评论家,江西高校出版社最近推出他的诗集《江南物语》,不由让我倍感惊讶。待收到散发着浓郁书香的诗集,细细品读后,发现其诗结构精巧、意象宏深、语句凝练、平中见奇,富...[详细]
-
《山西文学》“步履”栏目:发掘青年力量,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径
2018年1月,《山西文学》开设了发现和推荐新作家的“步履”栏目。“步履”发掘了诸多后来有影响力的青年作家及作品,比如王占黑的中篇处女作《小花旦的故事》、杨知寒的中篇小说《美味佳药》等。“黑...[详细]
-
“新南方”,观察作家作品的一种方法
在多元共生、精彩纷呈的中华文学大家庭中,对于某些区域、地方的作家和作品的研究与评论,往往会出现多寡、轻重的倾向。这不仅仅是由于传统的文学中心大都出现于经济发达、人文荟萃的中原地区和长江流...[详细]
-
《野色》:草原上的另类“哈姆雷特”
在长篇小说《野色》(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7月版)中,青年作家索南才让所讲述的,依然是那些发生在草原上的爱恨情仇故事。《野色》形式层面上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与双重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相匹配的双线并置艺...[详细]
-
“自故乡抵达世界”——读汗漫的《纸上还乡》
乡情或许是自有文字以来,最常被叙写的情感之一。从古至今,这流淌不绝、悲欢各异的情致或许早已在文本中抒发殆尽,当代人还可怎样言说呢?汗漫的散文集《纸上还乡》为我们提供了书写乡愁乡情的又一种可能...[详细]
-
陈继明《敦煌》:用虚构笔法“活化”敦煌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敦煌是一个知识性的、文化遗产的、充满底蕴而又遥远神秘的存在,似乎它是已经固化的文化遗存。然而,敦煌曾经是真实历史中的边陲重镇,也同样鲜活地延续到现在。无数代的人们在敦煌生活...[详细]
-
范咏戈:由叙事艺术解锁“人物密码”
周振天作为国剧创作的领军人物,在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二十几部长篇叙事类作品,包括长篇小说、长篇电视连续剧、多幕话剧及其它舞台影视剧。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荣誉奖项,2022年他又获得“...[详细]
-
他化身巡夜人,向夜空敞开内心
小编说《骑鲸记》《大夜记》《巡夜人手记》三组诗是刘康诗歌创作的重要文本(分别首发于《钟山》2021年第2期,2022年第6期,2024年第4期),他新近出版的诗集即以《骑鲸记》命名。在这三组诗中,我们看到诗人...[详细]